第47章 秋刺与甲痕

吴建军和李秀云在前头开路。吴建军挥动磨得雪亮的镰刀,“嚓嚓”几声,利落地将一丛丛谷子齐根割断。李秀云紧跟其后,麻利地将割下的谷子拢成一小捆一小捆,用搓好的谷草绳在中间拦腰捆扎结实。动作熟练而迅捷,带着一种与时间赛跑的节奏感。割下的谷捆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金黄色小士兵。

吴普同和妹妹吴小梅则负责将这些沉甸甸的谷捆抱到地头,装上排车。金黄的谷穗沉甸甸、毛茸茸的,带着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气息。抱谷捆是力气活,更是需要技巧的活。谷叶边缘干燥锋利,像无数细小的锯齿,稍不留神就在裸露的胳膊和小腿上划出细密的红痕,又痒又刺。谷穗上细小的谷芒更是无孔不入,钻进衣领、袖口,粘在汗湿的皮肤上,带来持续的刺痒。

就在吴普同奋力抱起一捆谷子,谷芒刺得他脖子痒得直缩时,眼角余光瞥见了谷子地垄沟边几株枯败的野草。枯黄的茎秆上,赫然挂着几个深褐色、浑身布满尖刺的小球!苍耳!

孙老师的“任务”瞬间跳进脑海。他心头一动,趁着父母埋头捆扎、无暇他顾的间隙,飞快地溜到地垄边。小心翼翼地避开谷茬尖锐的断口,蹲下身。那几个苍耳子已经完全成熟,干透了,硬邦邦的,颜色是深沉的棕褐,形状像个微缩的流星锤,密布着细密、坚硬、顶端带着倒钩的小刺,在秋阳下闪着微光。

吴普同伸出手指,试探性地碰了碰。指尖立刻传来尖锐的刺痛感!他“嘶”地吸了口凉气,赶紧缩回手。果然扎人!他想起张二胖说过,这玩意儿粘上头发能扯掉一撮!他不敢再用手碰了。环顾四周,看到一根被父亲割断丢弃的、还算结实的谷草杆。他捡起来,用谷草杆的一端,小心翼翼地拨弄着苍耳的枯茎。那几个刺球很顽固,倒钩死死抓着枯枝。他屏住呼吸,用谷草杆的断口处轻轻撬动、推搡。终于,“噗”地一声轻响,一个苍耳子掉落在松软的泥土上。他如法炮制,又弄下来两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收获三个“战利品”!吴普同心里有点小得意。他不敢用手拿,用谷草杆把它们拨拢到一起,又摘下头上那顶破旧的单帽(麦假时戴的,边缘都磨破了),小心翼翼地将三个刺球兜进帽子里。刺球在帽子里滚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把帽子团了团,塞进裤兜。裤兜立刻被刺球硌得鼓起一块,还传来细微的刺痛感。

整个秋假,收集苍耳成了吴普同劳作间隙下意识的“副业”。割谷子、捆谷子时,在低垂的金黄谷穗丛里搜寻;刨红薯时,在翻开的湿润泥土边缘留意;去沟渠洗红薯,在长满荒草的沟渠边上逡巡……他的眼睛仿佛装了自动扫描仪,总能在各种犄角旮旯发现那些深褐色的小刺球。沟渠边、田埂上、废弃的土墙根,甚至村口老槐树下的枯草丛里,都成了他的“宝藏点”。

收集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血的教训”。有一次,他在一片茂密的苍耳丛中发现了十几个聚在一起的刺球,兴奋地伸手去薅,结果整个手背瞬间被扎成了“刺猬掌”!细密的尖刺深深嵌入皮肉,又疼又痒,拔都拔不干净,最后还是母亲用缝衣针在油灯下一根根挑出来的,疼得他龇牙咧嘴,眼泪汪汪。自那以后,他学乖了。要么用两根硬树枝当“筷子”,小心翼翼地夹取;要么干脆把旧褂子脱下来,包住手再去摘;更多时候,是像第一次那样,用谷草杆或小木棍拨弄。

裤兜里那个破单帽,成了他的专用“苍耳收纳袋”。随着秋假的推进,帽子越来越鼓,越来越沉。深褐色的刺球在里面互相挤压、摩擦,发出细碎的、如同虫豸啃噬般的声响。每次跑动或弯腰,裤兜里就传来一阵阵细微的刺痛和摩擦感,时刻提醒着他那个古怪任务的存在。他有时会好奇地隔着裤子捏一捏那个鼓囊囊的帽子包,感受着里面无数硬刺的触感,心里嘀咕着:孙老师要这么多刺球,到底要干啥?莫非真能熬药?治啥病?

苍耳的任务在裤兜的刺痛中稳步推进,而另一项任务——指甲,则一直被他有意无意地拖延着。直到秋假尾巴上,谷子割完捆好码上了垛,红薯也挖完入了窖,新播的冬小麦刚冒出嫩绿的尖芽,空气里的凉意愈发明显,眼看着开学的日子近在眼前。

这天吃过晚饭,昏黄的煤油灯光在低矮的屋顶上摇曳。弟弟妹妹在炕角玩着磨得光滑的羊拐骨。父亲吴建军坐在门槛上,就着灯光,用一把豁了口的旧剪刀,“咔嚓咔嚓”地修剪他那双饱经风霜的大脚趾甲。他的脚趾甲又厚又硬,边缘发黄、开裂,布满了纵横的纹路,像干涸龟裂的河床。剪刀剪下去,发出沉闷的“咔哒”声,碎屑簌簌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