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麻利地称好两斤葱种,用旧报纸包成两个结实的三角包。吴建军小心翼翼地接过,像捧着易碎的珍宝,付钱时手指都有些颤抖。这薄薄的两包种子,几乎是他家春耕预算的一半,更是全家孤注一掷的希望所在。
**院中下秧:泥泞中的精细活**
葱种买回来,真正的挑战才开始——育苗。
种大葱讲究“育苗移栽”。先在温暖避风的小块土地上精心培育葱苗,等苗长到筷子粗细,再移栽到大田里。吴家没有专门的苗床,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家向阳的院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选定的地方在堂屋窗根下,一小块平时堆放杂物、相对平整的土地。吴建军和李秀云花了一下午时间清理杂物,用铁锹深翻土地,把土块敲碎、耙平。初春的泥土还带着寒意和湿气,粘在铁锹上沉甸甸的。
“得把畦子做高点,排水好,也暖和。”李秀云提醒着。两人用耙子拢土,做出了一条宽约一米、高约十公分的育苗畦。畦面被拍打得光滑平整。
接下来是精细的播种。
1. **浸种:** 李秀云烧了一锅温水(不烫手),将买来的葱种倒进去浸泡。这是为了唤醒种子,提高发芽率。乌黑的种子在温水中沉沉浮浮。
2. **催芽(简易):** 浸泡了几个时辰后,李秀云将种子捞出,沥干水分,摊在一块干净的湿布上,再盖上另一块湿布,放在灶台边比较温暖的地方。每天早晚,她都要揭开布看看,给种子透气,保持湿润。
3. **播种:** 几天后,部分葱种冒出了细小的白点(胚根)。李秀云知道可以下种了。她用钉耙在平整的畦面上划出浅浅的、间隔均匀的小沟。然后,屏住呼吸,将带着小白点的葱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播在沟里。动作要轻,不能伤到那脆弱的胚根。撒完种,再用细筛子筛上一层薄薄的、细如面粉的**过筛细土**(吴建军特意去村外沙土地挖回来筛好的),刚好盖住种子。最后,用一块光滑的木板轻轻压实,让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4. **覆盖与浇水:** 为了保温保湿,李秀云在畦面上薄薄地盖了一层去年留下的、干净的麦秸。然后,用喷壶(一个破铁壶改造的,壶嘴扎了很多小眼)细细地、均匀地洒了一遍水。水不能太大,否则会把种子冲走或者板结土壤。
做完这一切,夫妻俩直起酸痛的腰,看着眼前这条覆盖着麦秸、毫不起眼的土垄,仿佛看着一个刚刚埋下的、充满未知的命运之匣。两斤珍贵的种子,全撒在这里了。成与不成,就看天意和他们的精心了。
**精心呵护:等待破土的希望**
自打葱种下了地,这小院一角就成了吴家重点“保护区”。
* **看护:** 吴建军用几根细竹竿和家里不用的旧渔网,在畦子上方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防鸟网。麻雀、喜鹊这些小家伙,对刚出土的嫩芽可是致命的威胁。吴普同和小梅也领到了重要任务:赶鸟!只要看到有鸟落在网子上或者附近探头探脑,就要立刻大声吆喝、拍巴掌,把它们吓走。两个孩子对此非常认真,像两个忠诚的小卫士。
* **浇水:** 李秀云每天清晨和傍晚,雷打不动地提着那个特制喷壶,给葱畦洒水。水量控制得极好,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不能积水沤了种子。她像呵护婴儿一样,观察着土壤的干湿程度。
* **保温:** 早春的夜晚依然寒冷,尤其怕“倒春寒”。遇到预报有霜冻的夜晚,李秀云会早早地在麦秸上再盖一层破旧的草帘子,甚至把家里烧炕的余烬(冷灰)小心地撒在畦子周围,利用那点微弱的余温防冻。清晨太阳出来,又要及时掀开草帘,避免捂坏了。
吴普同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葱畦边,扒开一点麦秸,瞪大眼睛仔细看。头几天,土垄毫无动静,只有潮湿的泥土气息。他有点着急,问母亲:“娘,葱苗啥时候出来啊?”
“别急,快了,种在地里,它得睡够了才肯醒呢。”李秀云安慰他,其实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
终于,在播种后的第七天傍晚,吴普同像往常一样扒开麦秸,惊喜地发现:湿润的褐色土面上,冒出了星星点点、极其细小的**嫩绿色弯钩**!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问号,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出来了!娘!葱苗出来了!”吴普同兴奋地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