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父母吵架了

寒风卷起地上的枯叶和雪沫,打着旋儿从他脚边掠过。他看到了妻子在寒风中颤抖的肩膀,看到了儿子冻得发紫的光脚,看到了女儿哭肿的眼睛。刚才在屋里爆发的怒火和理直气壮,此刻像被这刺骨的寒风瞬间吹散了,只剩下冰冷的懊悔和沉重的无力感。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了,只发出几声干涩的“嗬嗬”声。

最终,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走上前,先把厚厚的棉袄披在妻子瑟瑟发抖的身上,然后蹲下身,用粗糙的大手,笨拙地、小心翼翼地把冰冷的棉鞋套在儿子冻得通红的脚上。他的动作很慢,手指因为寒冷和内心的波动而微微颤抖。接着,他又给小梅穿好鞋,把女儿抱起来,用自己带着寒气的棉袄裹紧。

做完这一切,他依旧沉默着,只是默默地站在妻子和孩子身边,像那棵沉默的老杨树一样,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挡住一部分凛冽的寒风。冰冷的空气里,只有风声和孩子偶尔的抽噎。

李秀云感受到肩上的棉袄带来的微弱暖意,也感受到了身边那个沉默身影的存在。她没有抬头,眼泪依旧无声地流淌,但身体不再那么剧烈地颤抖。吴普同把冰冷的小脸埋在母亲的怀里,感受着那熟悉的、混合着泪水和尘土的气息,以及身后父亲高大的身影带来的、笨拙却坚实的依靠。小梅在父亲怀里渐渐停止了哭泣,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小主,

一家人就这样在村北的寒夜里,在巨大的老杨树下,沉默地依偎着。没有言语的安慰,没有轻易的原谅,只有沉重的债务像冰冷的夜色一样包裹着他们。但此刻,在这无言的依偎中,一种比语言更深沉的东西在悄然流动——那是共同承受苦难的默契,是血脉相连的羁绊,是在绝望深渊边缘互相支撑的微弱力量。那棵见证了村庄无数风雨的老杨树,虬劲的枝桠在寒风中伸展,无声地包容着树下这一小簇在命运重压下取暖的生命。

不知又过了多久,风似乎小了些,但寒意更深了。

“回家吧。”吴建军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深深的疲惫,打破了长久的沉默。他伸出手,想要扶起妻子。

李秀云没有拒绝,借着丈夫手臂的力量,有些踉跄地站了起来。她依旧低着头,没有看丈夫,只是紧紧拉着吴普同冰冷的小手。吴建军抱着已经睡熟的小梅。

一家人沉默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来时是仓惶的逃离和撕心裂肺的争吵,归途却是沉重的疲惫和无言的压抑。脚步踩在冻土上,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夜更深了,寒气仿佛能穿透厚厚的棉衣,直抵骨髓。偶尔有野狗的吠叫声从远处传来,更添几分荒凉。

推开冰冷的院门,堂屋里那盏昏黄的油灯还亮着,在寒夜里散发着微弱却固执的光芒。灶膛里的余烬早已熄灭,屋里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

吴建军把小梅轻轻放到炕上,盖好被子。李秀云默默地走到灶前,拿起火镰(一种老式取火工具,用铁片撞击燧石取火),一下,两下……火星溅落在干燥的豆叶上,终于引燃了一小簇微弱的火苗。她小心地添上几根细小的干柴,火苗渐渐稳定下来,舔舐着冰冷的锅底。她又往锅里添了几瓢水,准备烧点热水给孩子们烫烫脚。

火光跳跃,映照着李秀云红肿的双眼和脸上未干的泪痕,也映照着吴建军沉默而佝偻的背影。吴普同坐在灶膛前的小板凳上,把冻僵的小脚尽量靠近那点微弱的温暖。他看着母亲映在墙上的、微微颤抖的影子,又看看父亲在油灯下显得格外沉重的侧影,心里像塞了一团冰冷的湿棉花。刚才树下的依偎带来的那一点点暖意,此刻又被这冰冷的现实和沉重的寂静驱散了。他知道,那笔巨大的债务,就像门外这无边的寒夜,还远远没有过去。它像一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缠绕着这个家,缠绕着爹娘的脊梁,也缠绕着他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心。灶膛里的火苗努力燃烧着,发出噼啪的微响,试图驱散屋内的寒气,却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夜,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