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祖国的花朵真鲜艳

终于,九月在紧张的排练中溜走,农历的九月九重阳节刚过,一个更重大的日子来临了——十月一日,国庆节。

这一天,天还没完全亮透,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村大队院里就热闹非凡。二十来个穿着崭新(虽然不合身)白色演出服的孩子,像一群兴奋的小白鸽,叽叽喳喳地聚集在一起。窦老师今天也格外精神,换上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花白的头发也梳理得整整齐齐。他手里拿着一个旧哨子,脖子上挂着一个军绿色的水壶,背上还背着一个大包袱,里面装着孩子们换下的旧衣服、纸花道具和一些干粮。

“孩子们,安静!排好队!咱们出发!”窦老师吹了一声清脆的哨音,声音里透着少有的威严和激动。

去镇上中心校,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脚。八里路,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不到六岁的孩子来说,是一段不近的征程。但没有人抱怨,只有兴奋的期待。

队伍出发了。窦老师走在最前面,像一只领头的头雁。吴普同和伙伴们排成不算太整齐的两列,跟在后面,踏上了通往镇上的土路。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路边的枯草,也微微沾湿了孩子们崭新的白球鞋(条件好些的)或布鞋的鞋面。清冷的空气吸进肺里,带着泥土和晨雾的气息,让人精神一振。

起初,孩子们还兴致勃勃,边走边好奇地东张西望,议论着路边的风景,甚至有人小声哼起了“娃哈哈”。但走了约莫三四里路,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疲惫开始袭来。小短腿迈起步子不再那么轻快,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队伍开始变得有些松散,速度也慢了下来。有的孩子开始喊累,小声嘟囔着“走不动了”。

吴普同也觉得脚底板有些发酸,但他咬着牙没吭声。他紧紧攥着手里的纸花(窦老师怕路上弄坏,还没发给大家),看着窦老师微微佝偻却依然坚定的背影,心里想着那个灯光闪烁的舞台,想着要在那么多人面前表演,一股劲儿又顶了上来。他学着窦老师的样子,挺起小胸脯,努力跟上队伍。

“孩子们,加油啊!想想咱们练了那么久的歌,想想漂亮的舞台!”窦老师回头鼓励着,声音依旧温和,“来,跟着老师唱起来!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窦老师起了个头,沙哑却充满感情的声音在清晨的乡间小路上响起。孩子们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纷纷跟着唱起来:

“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歌声从零零星星到逐渐汇聚,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整齐。稚嫩的童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惊起了路边灌木丛中栖息的麻雀。歌声驱散了疲惫,脚步似乎也重新变得轻快。阳光终于冲破了云层,洒在孩子们洁白的衣服上,洒在他们汗津津却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小脸上。吴普同唱得格外卖力,他觉得每唱一句,离那个荣耀的时刻就更近一步。

八里路,在歌声和坚持中,被他们一步一步丈量完了。当镇子的轮廓出现在视野里,当看到比村里大队院气派得多的砖瓦房,当听到隐约传来的锣鼓喧闹声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按捺不住的激动和紧张。

“到了!中心校到了!”有眼尖的孩子喊起来。

中心校的操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各个村小学、幼儿园的表演队伍都汇聚在这里,穿着各式各样的演出服,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和孩子们特有的喧闹声。临时搭建的主席台铺着红色的布,挂着“热烈庆祝国庆”的大横幅。音响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

眼前的景象让吴普同和小伙伴们看得眼花缭乱,既新奇又有些怯场。窦老师赶紧招呼大家集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开始最后的准备工作。他小心翼翼地从包袱里拿出那些宝贝纸花,分发给每个孩子。又细心地帮孩子们整理歪了的衣领,抚平衣服上的褶皱,把别针重新别好。最后,他拿出一个掉了漆的小铁盒,里面是红色的油彩。

“来,孩子们,把脸蛋儿涂红一点,显得精神!”窦老师用食指蘸上一点油彩,轻轻地、均匀地点在每个孩子的脸颊上。吴普同感觉到那略带凉意的触感,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小脸因为兴奋和油彩的作用,真的变得红扑扑的。

“别紧张,就像咱们在幼儿园排练一样。看着老师,跟着音乐唱,动作做到位,笑!一定要笑开颜!”窦老师挨个叮嘱着,目光扫过每一张稚嫩而紧张的小脸,最后在吴普同格外认真的脸上停留了一下,赞许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