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再回海南

“陈董客气了,陈冰小姐很优秀。”

他目光扫过两人,心中了然。

郑总代表的是本地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土地资源。

而陈嘉新的银达集团,业务涉及地产、基建和拍卖典当业务,显然是嗅到了昊天航空航天基地这块巨大蛋糕的味道,想来分一杯羹。

中午,由郑总做东,在文昌一家临海的豪华酒店举办了欢迎酒会。

名义上是为许昊接风洗尘,实则到场的基本都是琼岛有头有脸的商人、以及部分与土地、建设、材料相关的官员。

衣香鬓影,觥筹交错间,每个人的目光都或明或暗地聚焦在许昊身上。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热络,试探也开始了。

一位做建材起家的本地大佬,端着酒杯凑过来,笑着问道:

“许董,您这航天基地一落地,可是给我们海南带来了天大的机遇啊!不知道这前期的基建工程,规模有多大?用料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没有?”

许昊晃着手中的酒杯,微微一笑:

“基地建设会遵循最高标准,规模嘛,足够容纳未来的研发、制造和发射任务。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招标标准,很快会由集团建设部门统一公布,一定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展现了气魄,又堵死了私下递条子的可能。

另一位与郑总关系密切的地产商,则把话题引向了更“软”的方面:

“许董,基地建成后,肯定要吸引大批高端人才过来。这配套的生活区、专家公寓、甚至学校医院,不知道昊天集团是打算自己开发,还是寻求本地合作呢?”

“人才是核心。”

许昊看了那人一眼,语气从容,

“生活配套至关重要,我们会综合考虑自建与合作模式,优先选择有实力、有信誉、懂得服务高科技人才群体的合作伙伴。”

他刻意加重了“信誉”和“服务”二字,暗示并非所有本地企业都能入围。

这时,陈嘉新端着酒杯,适时地加入了谈话。

他没有直接询问项目,而是聊起了宏观话题:

“许先生布局航天,魄力惊人。如今国家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但核心技术、人才储备都是巨大挑战。不知昊天航天收购了英国的SSTL后,在技术消化和本土化创新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划?我们银达虽然主业不在此,但对高科技领域的投入一直很有兴趣,也相信许先生的眼光。”

这番话水平明显高出一截,避开了具体的工程利益,转而探讨技术和发展战略,既显示了自身的格局,也巧妙地将银达集团定位为“志同道合的战略投资者”而非简单的承包商。

许昊看向陈嘉新,眼神中多了一丝认真:

“陈董问到了关键。SSTL的技术是我们的起点,但绝非终点。昊天研究院会主导核心技术的消化与再创新,本土化供应链的培育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希望找到的,不仅是供应商,更是能共同面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伙伴。”

他没有给出任何承诺,但却画下了一个更大的饼。

将合作层级从“施工队”提升到了“战略伙伴”,这让在场许多心思活络的人更加心痒难耐。

酒会在一种表面和谐、内里各自算计的氛围中持续着。

许昊游刃有余地应对着各方试探,言语间既展示着昊天集团的雄厚实力和远大前景,又牢牢把控着合作的主动权与节奏。

不轻易许诺,却又能吊足所有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