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南京一日游

香港的事务暂告一段落,许昊没有片刻停歇,将目光投向了供应链根基最为深厚的珠三角地区。

接下来的一周,他的行程密集得如同作战。

他没有选择前呼后拥的视察,只带了高杰、张志远等少数核心保镖,以及一位从昊天科技临时抽调、对供应链极其熟悉的资深工程师。

一行人轻车简从,如同特种部队般,精准地穿梭于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工业园区。

这一周,许昊的身影出现在十几家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企业里:

在深圳龙华一家为HT手机供应金属中框和玻璃后盖的精密结构件工厂,他没有直接去会议室,而是径直走进了注塑和CNC车间。

空气中弥漫着切削液的味道,机器轰鸣。

他拿起一个刚刚下线的中框样品,对着光仔细检查边角的处理,询问厂长关于良品率、产能爬升速度以及应对HT-Two新设计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东莞长安一家专攻柔性电路板(FPC)的上市公司,他戴着防静电手套,在工程师的陪同下,透过显微镜观察线路的精密程度,详细听取了关于新材料应用和信号完整性测试的汇报。

在广州开发区一家为平板电脑项目配套液晶显示模组(LCM)的合资企业,他花了大半天时间,深入了解了当前良品率低下的具体环节——是背光均匀性问题?

还是驱动IC bonding的工艺不稳定?

他与对方的技术总监反复探讨,甚至现场观看了改进后的实验批次测试数据。

他还走访了摄像头模组厂、声学器件厂……所到之处,他问的问题都极其专业和内行,直指核心成本和技术的痛点,让不少原本还想打些马虎眼的工厂负责人冷汗直流,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诚意和真实数据来应对。

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世界首富,展现出的不是财大气粗的傲慢,而是对制造业细节的深刻理解和一种迫人的务实精神。

他不需要听华丽的PPT,他要看产线、看数据、看良品率曲线、看库存周转。

在一家企业的会议室里,面对对方总经理关于“成本压力巨大,能否适当放宽某个非关键尺寸公差”的建议时,许昊放下手中的样品,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

“李总,昊天选择合作伙伴,看的不是最低价格,而是稳定的质量、可靠的交付和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价格可以谈,但质量标准,一寸也不能退。你们现在遇到的工艺难题,如果需要,我的昊天研究院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或者我们可以联合成立攻关小组。但我要的,是百分之百符合设计规格的产品。”

那位李总愣了片刻,随即肃然起敬。

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要构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组装帝国,而是一个从底层技术、核心部件到最终产品都拥有极强掌控力的生态。

这种合作,虽然要求苛刻,但一旦跟上,前景无限。

一周的奔波,风尘仆仆。

每天晚上,许昊都会与周韶宁以及京都的核心团队进行视频会议,将当天考察的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初步的解决思路进行同步,并要求团队立刻跟进。

当周五傍晚,许昊的车队从最后一家位于深圳宝安的连接器工厂驶出时,他靠在车后座上,微微闭上眼。

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清明。

这一周的深入一线,让他对平板电脑供应链的困境有了最直观和深刻的认知。

问题具体在哪儿,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哪些供应商值得大力扶持,哪些可能需要备选方案,在他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