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妄带来了顾寒山的另一封信,是在他旧画具箱的夹层里找到的,信纸已经脆化,字迹却依旧清晰:“阿妄吾徒,砚之吾徒:若你们能看到这封信,想必已破了为师的局。当年逐你出师门,我夜夜梦见你坠崖的场景,那朱砂痣像血一样印在我心里。我设‘补画’之局,不是要折磨砚之,是想让他明白‘执’的可怕 —— 我就是被‘名声’之执困住,害了你,也差点毁了他。所谓传承,是传‘画心’,不是传‘画形’,你们若能懂,便将真迹焚于我墓前,让我在地下,也能放下执念。”
沈砚之和苏妄相约去顾寒山的墓地。沈砚之捧着那半张 “归雁图” 残页,苏妄拿着《顾氏画谱》,两人站在墓碑前,焚纸的青烟袅袅升起,飘向远方,像鸿雁展翅。“师父,” 沈砚之轻声说,“您放心,我们懂了。传承不是补全一幅画,是让每个学画的人,都能画自己想画的画,活自己想活的人生。”
苏妄的眼眶红了:“师父总说,执念就像砚台里的墨,画完不及时洗去,就会结垢,堵了砚台,也堵了心。” 他从包里掏出个新砚台,是用黄山青石做的,纹路与 “寒山砚” 相似,“这是我按‘寒山砚’的样式做的,分你一半,以后我们一起用它研墨,画自由的鸿雁。”
回来的路上,沈砚之路过母亲的旧居。那是栋老房子,母亲去世后他再也没踏进去过,怕触景生情。这次他推开门,灰尘呛得他咳嗽,却在布满蛛网的书桌上,发现了本他少年时的涂鸦本。最后一页画着只歪歪扭扭的鸿雁,没有翅膀,却画了很多云朵,旁边用铅笔写着:“妈妈说,大雁飞得再远,也会回家;心里有方向,没有翅膀也能飞。” 他突然想起,自己学画的初衷,只是为了给生病的母亲解闷,画她喜欢的花鸟鱼虫,后来才被 “师父的期望”“传承的责任” 层层包裹,忘了最本真的热爱。
修文堂开始变了样。沈砚之不再只修复古画,而是贴出告示,招收所有喜欢画画的孩子,无论贫富,无论是否有基础。有个失明的小姑娘拄着盲杖来报名,怯生生地说:“我看不见,能学画吗?” 沈砚之蹲下来,握住她的手,放在画纸上:“眼睛看不见没关系,心能看见。你摸摸这纸的纹理,像不像春天的草地?” 小姑娘画的第一幅画,是只没有翅膀的鸿雁,却用不同深浅的墨色画出了天空的层次,透着种挣脱束缚的灵动。
苏妄成了修文堂的 “常驻医生”,每次来都带着新采的草药,给孩子们治治蚊虫叮咬,也给沈砚之调制安神的药膏。他脖颈上的朱砂痣渐渐淡了,沈砚之手腕的麻痛也彻底消失了。两人偶尔会一起教孩子们画画,苏妄教他们观察自然,沈砚之教他们感受内心,孩子们画的画天马行空:有长着翅膀的鱼,有会飞的石头,还有没有留白的《寒山图》—— 却比他补了十三年的画,更有生命力。
第五节:无我的风 —— 砚底的新生
冬至的雪落满修文堂的天井,像铺了层素色的宣纸。沈砚之在整理顾寒山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牛皮纸封面已经磨损,最后一页的字迹却格外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年轻时画山,只画山的轮廓;中年画山,画山的纹理;年老了才懂,画山是画看山的心情。所谓看破‘我’,不是否定‘我’,是知道‘我’本就是山的一部分,风的一部分,云的一部分,无需执着于‘我是山’或‘我是风’,只需感受山的巍峨,风的自由,云的悠然。
砚之、阿妄,为师这一生,执着于‘名声’,执着于‘传承’,却忘了最该执着的,是‘心的自由’。若有来生,我想画一幅没有框的画,画风,画雨,画无拘无束的鸿雁,画两个笑着的少年,不用补,不用填,留白处都是心意。”
沈砚之合上书,突然明白,师父设下的局,从来不是让他们放下画,而是放下对 “必须补全画的我”“必须传承的我” 的执念。就像那方 “寒山砚”,砚底的墨渍再深,只要用心清洗,就能恢复本来的石色;就像《寒山图》的留白,不是缺失,是与实景共生的呼吸,正如 “我” 与世界,本就是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的整体。
开春时,修文堂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画展,展出的都是孩子们的作品,没有画框,直接贴在墙上,连地面都铺着画纸,孩子们可以随时蹲下来画。沈砚之的参展作品,是幅未完成的《归雁图》,空白处贴满了这些年收到的信 —— 母亲写的 “天冷加衣”,师父写的 “画心不画形”,苏妄写的 “执念如尘”,还有他写给自己的道歉信:“对不起,这些年让你困在执念里,忘了笑是什么样子。”
苏妄站在画前,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看来,不补全才是最好的补全。这空白处,藏着比鸿雁更美的东西。” 沈砚之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 —— 去年冬天移栽的玉兰树,此刻正冒出嫩绿的新芽,几只燕子在枝头筑巢,叽叽喳喳的,像在唱着自由的歌。他想起十三年来第一次放下画笔的那个午后,阳光落在空荡的宣纸上,那种轻松的感觉,就像鸿雁终于挣脱了画框,飞向真正的天空,没有线条的束缚,只有风的方向。
有个参观者是位老画家,指着那幅未完成的《归雁图》问:“沈先生,您花了十三年时间补画,最后却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 沈砚之笑了,指着那片空白:“您看这留白,它不是结束,是开始。就像‘我’,不是用来被‘传承者’‘修复师’这些标签定义的,是用来感受风的温度,感受雨的湿润,感受孩子们的笑声,感受每一个当下的心动。”
傍晚的风穿过修文堂,吹动了案上的宣纸,纸页翻飞,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像在唱着无字的歌。沈砚之拿起那方新砚台,苏妄递来墨锭,两人一起研墨,墨香袅袅,混着桂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他没有落笔,只是感受着指尖与笔杆接触的温度,感受着墨汁在砚台里化开的细腻,感受着窗外传来的孩子们的笑声 —— 那笑声里,有失明小姑娘的,有调皮男孩的,清脆悦耳,像风铃在风中摇晃。
他突然明白,所谓 “无我”,不是失去 “我”,是让 “我” 消融在万物里,像墨融入水,像风融入空气,像留白融入画作。砚底的执念,早已化作滋养笔墨的养分,那些曾经紧绷的线条,如今都成了最自然的笔触,落在该落的地方,画着最本真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