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南国根基,打造最稳固的敌后堡垒

抢救古籍、守护文脉的行动,如同一场无声的春雨,浸润了“南岭火种”游击队与根据地百姓的心田。

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保卫战,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凝聚。当乡亲们看到游击队为了保护那些他们或许看不懂、却知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而出生入死时,一种超越了单纯生存依赖的、更深层次的信任与认同,在军民之间牢牢建立起来。龙渊和罗队长都清晰地感受到,根据地的根基,正在变得更加厚实。

然而,严峻的敌我形势并未改变。日军的“铁帚”行动虽受挫,但并未停止,反而因其文化掠夺计划接连受挫而变得更加疯狂。他们调集更多兵力,加紧修建碉堡和封锁沟,企图用更严密的囚笼,将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区。

“不能总是被动应对,等着鬼子来扫荡,我们再想办法突围。”在一次核心会议上,龙渊指着地图上日益密集的敌军标记,语气坚定,“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根据地,真正建设成一个打不垮、拖不烂的坚固堡垒!让这里不仅是我们的藏身之所,更是我们能主动出击、支援周边、持久作战的根基!”

这个想法与罗队长以及游击队其他骨干的想法不谋而合。

经过连番苦战,大家都意识到,仅靠灵活的游击战术和龙渊、闹闹的超常能力,难以应对敌人这种依托绝对优势兵力、步步紧逼的堡垒战术。必须建立起自己稳固的后方。

一场轰轰烈烈的“南国堡垒”建设运动,在粤北群山之中悄然展开。

这一次,龙渊和闹闹的能力,被运用到了更基础、也更关乎长远发展的层面。

粮草先行,生态农业。

根据地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龙渊带着闹闹,开始在游击队控制的几个隐蔽山谷中,尝试进行“生态农业”改造。他让闹闹感知土壤的肥力与湿度,引导其将微弱的生机能量注入土地,改善贫瘠山地的土质。他利用闹闹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力,选择性地“催化”一些高产或耐旱的本地作物,如木薯、芋头以及一些特定品种的野菜,让它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能获得更好的收成。

同时,闹闹那驱避虫害的能力也被应用到田间。虽然没有大规模喷洒农药的效果立竿见影,但在闹闹能量场覆盖的试验田里,作物遭受虫害的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队员们和愿意参与的百姓,在龙渊的指导下,学着利用闹闹催生的一些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如除虫菊、鱼藤等)制作土农药,进一步保障作物生长。

悬壶济世,林间药圃。

药品的紧缺一直是游击队的心腹之患。龙渊与队里略懂草药的队员以及当地土郎中合作,由闹闹感知和辨识山林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引导其在小范围内优化生长。他们开辟了几处极其隐蔽的“林间药圃”,专门种植三七、金银花、板蓝根等常用的中草药。闹闹的存在,使得这些药材的生长周期缩短,药效似乎也有所增强。这使得游击队在处理伤员和应对常见疾病时,有了更稳定可靠的药材来源。

匠心巧手,隐蔽工坊。

为了解决武器维修和部分工具制造的问题,游击队在深山洞穴中建立了几个极其隐蔽的小型工坊。龙渊利用闹闹对物质结构的精细感知,协助铁匠出身的队员改进锻造工艺,甚至尝试从缴获的日军破烂装备中,“拆解”出还能使用的零件(闹闹可以做到无损分离)。他们还利用闹闹的能力,从特定岩石中“提取”微量的硝石、硫磺等物,土法配制黑火药,虽然产量有限,但关键时刻也能应急。

耳聪目明,自然预警。

闹闹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能力,被发挥到了极致。龙渊引导闹闹,将感知网络与根据地周边的山川、林木、乃至鸟兽虫多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当有大队日军或陌生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时,闹闹能通过动植物的异常“反馈”(如鸟群的惊飞方向、兽类的躁动不安)提前感知,并通过与龙渊的精神链接发出预警。这套依托于自然的“生物雷达”系统,虽然无法像无线电那样传递精确情报,却提供了最基础、也最难被敌人干扰和发现的警戒屏障。

民心所向,无形壁垒。

最重要的根基,始终是人民。龙渊和罗队长深知,再坚固的工事,再神奇的能力,若没有群众的真心拥护,都是空中楼阁。他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帮助百姓生产,保护他们免受日伪欺压,尤其是抢救古籍的行动,让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乡绅和读书人也开始倾向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