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天然上升流区域设置网箱,想法很好,节省了增氧能耗,也契合鱼类习性。”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一位老专家赞许道,“小林同志,你不仅是敢闯敢干,更重要的是肯动脑筋,讲究科学。”
考察临近尾声,在村委会议室举行的简短座谈会上,带队的县局领导做了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林凡的探索精神和发展模式,称之为“东源模式”,并表示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重点支持和宣传推广。
考察团的车队离开后,东源村仿佛还沉浸在一种兴奋的余韵中。
老村长用力拍了拍林凡的肩膀,眼眶有些湿润:“好小子,给咱东源村长脸了!”
村民们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表达着祝贺和佩服。
林凡一一回应,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心中却波澜不惊。
他知道,官方的认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资源和名声,也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和潜在的要求。
——
夜色深沉,白天的喧嚣彻底沉淀下来。
林凡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几个窗口:一边是声呐浮标传回的加密数据流,一边是他正在设计的自研潜水装备的结构草图,还有一边是气运系统的界面。
白天的成功考察,带来了不小的“正向行为”反馈,气运值有明显的增长,已经逼近下一个阶段性门槛。
他能够感觉到,系统似乎即将解锁新的功能或者更高阶的兑换选项。
他的目光聚焦在声呐数据上。
白天忙于接待考察团,直到现在才有空仔细分析。
数据记录显示,就在考察团在村里听取汇报的那段时间,位于祭坛海域最深处的四号浮标,捕捉到了一段持续约三分钟的异常低频声波。
这段声波并非船只发动机或已知海洋生物的叫声,其频率极低,波段特殊,带着一种规律性的震颤,仿佛某种庞然大物深沉的呼吸,又像是古老地层在缓慢挤压摩擦。
更让林凡在意的是,这段声波的出现,与他气运值的显着增长,在时间点上存在一种微妙的巧合。
是巧合吗?还是说,那片深海的未知存在,与他这个“气运”持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尚未可知的联系?
古老的“南珠遗族”祭坛,汇聚的“丰饶”之力,吸引的不仅仅是鱼群,还有这深海的守护者(或者说,居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