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一沉吟,他问道:“知道具体时间吗?”
“说是下午就到。”
“好,那就正常接待。”
林凡点头,“把我们生态混养的理念和日常赶海的部分成果展示一下就好,核心技术细节和具体坐标不提。”
“明白!”小玲心领神会。
阿明在一旁笑道:“这下咱们东源村和林凡哥,可要在省里挂上号了。”
林凡笑了笑,未置可否。
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但适当的正面曝光,有时也能成为一层保护色。
他吩咐道:“阿明,下午你带两个人,开船在咱们日常作业的近海转转,检查一下之前投放的护滩筏和人工礁石有没有被台风破坏。我去会会这些省里来的客人。”
下午,调研小组如约而至。
带队的是位姓李的副教授,带着两名学生,态度很是谦和。
林凡没有刻意准备,只是如常地将他们引到海边,指着停泊的“海丰号”和远处隐约可见的生态养殖区浮标,平静地介绍着东源村渔民的传统与现代结合,以及自己尝试生态混养的初衷——为了让大海能持续给予馈赠。
他没有提及系统,只强调是运气好加上肯钻研。
李教授对林凡口中“科学放牧海洋”的理念很感兴趣,特别是听到他描述利用不同生物特性构建平衡生态时,频频点头。
林凡谨慎地把握着分寸,展示的都是已公开或能直观理解的内容。
送走调研小组后,林凡回到小院,刚泡上一杯茶,阿明就兴冲冲地回来了。
“凡哥,你猜我们在近海那个老礁盘旁边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