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缩着呢!”阿明咧嘴一笑,“昨天您让把录像和证词抄送海事局,今天一早他们的船就乖乖停港了。赵老板也传来消息,说海润的老板孙扒皮在镇上到处托关系,想请您吃个饭‘化解误会’。”
“吃饭?”林凡轻笑一声,把笔记本递回去,“告诉他,我在准备‘谢师宴’。”
他说的“谢师宴”,指的是今天要接待的省海洋研究所专家团。
三天前,林凡借着汇报台风灾情的由头,将金纹珍珠的样本和数据送到了研究所。
没想到对方极为重视,直接派了个专家团过来。
“专家团十点到,咱们……”阿明话没说完,就被码头一阵喧哗打断。
只见七八个穿着花衬衫、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正围住刚出海回来的李叔,七嘴八舌地问:
“大叔,听说你们这儿赶海能挖到金蛤蜊?”
“抖音上说这片滩涂随便一铲子就能挖到半桶蛏子,真的假的?”
李叔被问得一头雾水:“啥金蛤蜊?蛏子也不是这么个挖法……”
一个染着黄毛的年轻游客直接举起手机对准林凡:“哥们,我们是‘狂浪赶海团’的!听说你们这儿海货多,包船一天多少钱?能不能保证我们每人抓一只锦绣龙虾?我们可以帮你宣传!”
林凡眉头微蹙。最近镇上确实冒出些打着“沉浸式赶海”旗号的旅游团,号称“保证收获”,甚至承诺“挖不到包赔”。他原本没在意,没想到这股风这么快就刮到了东源村。
“我们这儿不搞保证收获那套。”林凡语气平和却坚定,“大海不是菜园子,捞到什么看运气,也看本事。”
黄毛悻悻放下手机,小声嘀咕:“穷乡僻壤规矩还挺多……”
这时,小玲拿着平板匆匆跑来,屏幕上是正在播放的短视频——一个主播在滩涂上夸张地尖叫,从泥里拽出一条五花大绑的石斑鱼,背景音高呼“野生大石斑,轻松到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凡哥,你看这个!”小玲眉头紧锁,“我查过了,这是邻镇一个民宿老板搞的‘宠客赶海’,提前往滩涂里扔养殖鱼!这视频都上同城热榜了!”
林凡接过平板,看着视频里那些被反复投放、奄奄一息的养殖鱼,和评论区里游客对“真实赶海”的向往,眼神逐渐凝重。
他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专家批评,这种“宠物式”赶海,不仅欺骗游客,随意投放外来物种更可能破坏本地生态。
“看来,有人想把咱们这儿也变成这样。”
林凡把平板还给小玲,心里已然明了。这种短视、破坏生态的玩法,与他坚信的可持续道路背道而驰。
上午十点,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团准时抵达。
带队的陈教授年过半百,精神矍铄,一见面就紧紧握住林凡的手:“小林同志,你那颗金纹珍珠的检测报告出来了!知道吗?它富含的特殊活性物质,对促进贝类生长、提升免疫力有显着效果,而且这种金纹结构对光线的折射率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珠宝价值!”
在之后的研讨中,陈教授团队对林凡的“金藻-珠贝”生态混养模式大加赞赏。
林凡也借此机会,系统阐述了自己“科学牧海、生态共赢”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