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士燮

风起荆南 逍遥剑仙 2198 字 14天前

交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陆交通使其在汉代三国时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既是中原文明对外交流的窗口,又是了解引进外来文化的南大门。士燮掀起的儒学热深深地影响了越南等周边国家,受到了越南民众的高度赞赏,士燮被越南统治者和学者尊奉为“士王”、“南交学祖”,先入帝王庙,后入文庙,至今祭祀不绝。

士燮不仅将儒学传入交州,而且对越南文字的创造也作出了贡献。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士燮为越人创作‘喃’字,假借汉字形声演为越字,为古越文字之嚆矢。士燮并将汉字音韵译作越声,平仄都有一定方式,越人之所以能吟诗聊对,都是因此。正由于此,越南人至今怀念、歌颂士燮的功绩。

轶事典故

死而复生

士燮曾经病死,而且已过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士燮服下,再把水含在他口中,手捧其头不住摇动以消融丸药,服后不久,士燮即能开目动手,脸上渐复人色,半日而能起坐,四日更复能说话,终于恢复常态。

墓旁灵异

据《异苑》记载:士燮在汉末死于交趾(事实上已经是三国时期),于是葬在南边而墓旁常常有不规律的灵异事件发生。多次遭遇战乱,而没有人敢发掘。东晋兴宁年间,交州刺史温放之骑马前往,想要打开察看,结果在归途中上坠马而死。

后世追崇

由于士氏政权曾统治部分越南领土,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当作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

士燮在越南甚得后世人士的尊崇。越南民间相传在晋朝末年林邑国侵犯交州时,林邑人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见其面色如生,大为惊骇,重新封上了他的坟墓。越南人因此以之为神,立庙祀之,号“士王仙”。

越南陈朝重兴元年(公元1285年),追封士燮为“嘉应大王”;重兴四年(公元1290年),加“善感”二字;兴隆二十一年(公元1313年),加“灵武”二字。最终谥号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Thiên C?m Gia ?ng Linh V? ??i V??ng)。

个人作品

士燮师从东汉着名学者刘陶,学习《左氏春秋》,后来还为其作注。中原许多学者也避难至交州,士燮的学识也颇受当时名儒的欣赏。

据《释文序录》记载,士燮有注《春秋经》十一卷。《隋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亦有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16

故里遗迹

距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区60公里的苍梧县京南镇京南街临江之石角上,有一块4平方米大的碑刻,碑文为“汉士威彦先生故里”,落款为“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季秋月邑人高松乔书里人罗栋才镌”。据说这位罗栋才在梦见士燮后连续考中举人和进士,为表达他的感恩之心,罗栋才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89年)在家乡江边的石角上立了一块纪念士燮(威彦先生)的碑刻,并在京南建“尚书义学”和“大人庙”。

亲属成员

父辈

父亲

士赐,曾于汉桓帝时任日南郡太守。

同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