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老子的孩子,老子自己养!

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温暖话语,林枫的嘴唇动了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张野转过头,双眼通红地瞪着他,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林枫!你总说我们这群摆摊的是乌合之众,没见识,没格局!可你现在看看,当那些穿着西装、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在用数字计算一个孩子的生死时,谁才是真正在托住生命的人?”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林枫心上。

他看着张野,看着群里那些他曾经认为“市侩”的普通人,第一次感到自己的骄傲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赵子轩的十指已经在键盘上翻飞如蝶。

张野和市集摊主们的行动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他要为这股温暖的力量,投下一颗足以引爆舆论的炸弹。

他将林枫挖出的系统逻辑、自己查到的十七个案例、那个不幸夭折的婴儿,以及“娃娃共养会”的诞生,全部揉碎,用最冷静也最锋利的笔触,写成了一篇深度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标题,他只用了一行字:《他还没学会叫爸爸,就被判了“社会负债”》。

文章里,他附上了那十七个被冻结账户的家庭名单,只隐去了具体姓名,代之以“李先生家的新生儿”、“王女士的女儿”……每一个称谓都像一声沉重的叩问。

在把稿件发送给各大媒体平台的同时,他特意将其抄送给了自己能找到邮箱的每一位市人大代表。

文末,他只留下了一句泣血的质问:“如果文明的进步,最终是为了筛选出‘优质’的人类,那漫山遍野的野草,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不该开花?”

报道如一颗深水炸弹,在平静的舆论湖面引爆了滔天海啸。

文章发布不到十二小时,转发量破百万。

那十七个冰冷的案例,刺痛了每一个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者的心。

很快,三名基层的社区医生通过匿名渠道联系到赵子轩,提供了更惊人的证据:他们都曾接到过上级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对那些信用分较低的育龄夫妇进行“生育风险劝导”,暗示他们“高风险家庭”生下的孩子将会面临更多“社会适应性困难”。

“劝导放弃生育”,这六个字将整个事件的性质,从冷漠的官僚主义,推向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林枫知道,时机到了。

他趁着这股席卷全城的怒火,连夜起草了一份《新生儿医疗无差别保障倡议书》,核心诉求只有一条:立法禁止任何形式的“出生前信用审查”,保障每一个新生儿平等的、无差别的基础医疗权利。

“陈默。”他把文件发给一直沉默不语的室友,“把它生成一个二维码,越简单越好。”

陈默点点头,几秒钟后,一个简洁的二维码便出现在屏幕上。

张野立刻行动,联系了市集里做帆布袋的摊主,连夜加印了五百个环保袋,每个袋子最显眼的位置,都印着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和一行字:“扫码,为下一个孩子签名。”

第二天,在熙熙攘攘的手作市集,每一个购买商品的顾客,都会收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袋子。

人们好奇地扫码,随即被倡议书的内容所震撼。

签名,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三天之内,线上签名人数势如破竹般突破了十万。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个意外的转发。

一位已经退休、在民间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实名转发了赵子轩的报道和林枫的倡议书,并附上了一句简短却力有千钧的评语:“我年轻时在妇产科工作,亲手接生过三千多个娃,没听说过哪一个生下来前,还得先让账房先生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