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谁家的孩子不配上学

上面印的不是消费记录,而是赵子轩那篇文章的精简版。

快递小哥们派送的包裹里,也悄悄多出了这张卡片。

它们像病毒一样,通过最原始、最不可追踪的物理方式,渗透进城市的毛细血管。

风暴在无声中汇聚。

第三天上午,青州市教育局的信访邮箱被彻底引爆。

三百多封邮件,内容惊人地一致,附件里是同一张被手机拍下的“信用账单”照片,正文只有一句话:“我也是那个‘不该同情’的人。”

与此同时,陈默的十指在键盘上化作幻影。

他彻夜未眠,终于在庞杂如星海的数据后台中,找到了那根连接魔鬼的脐带——“助学金审批系统”与市公安局的“见义勇为数据库”之间,存在一个实时同步的数据镜像接口。

这意味着,所有曾被官方表彰或仅仅是记录在案的“好人”,他们的直系、旁系亲属,都会在审批系统的最底层,被自动打上一个名为“情感驱动型人格”的标签。

这个标签的功能只有一个:系统性地、不可逆地降低其所有家庭成员的“资源分配优先级”。

为了让这冰冷的逻辑更具杀伤力,陈默编写了一个爬虫程序,用虚拟身份模拟了数万次助学金申请流程。

一组触目惊心的对比数据生成了:同一个学生的所有资料保持不变,若其父母的信用记录中“无善行记录”,助学金申请的系统通过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而仅仅因为其母亲的档案里有一条五年前参与社区失踪老人救援的记录,通过率便骤降至百分之十二。

林枫看着屏幕上那“87%”和“12%”的巨大反差,嘴角勾起一抹极度冰冷的笑意。

他轻声说,像是在对自己,也像是在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宣告:“原来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我们是在筛选冷漠。”

他做了一个决定。

必须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次善良,会如何像诅咒一样,缠绕自己的整个家族。

他和陈默联手,只用了一个通宵,就制作出了一个交互式网页——“亲情脱钩模拟器”。

网页界面极其简洁,只有一个输入框和一排按钮。

你只需输入任意一次微不足道的善举,比如“帮迷路的陌生人报警”、“为饥饿的流浪者买了一份盒饭”、“在网络上为受害者发声”,然后点击生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系统就会立刻为你推演出,这个行为在未来可能引发的七代血亲内的连锁反应:你的侄子,可能因为你的这次善举,在公务员政审中被判定为“潜在不稳定因素”而失败;你的外甥女,申请国外顶尖大学时,或因“家族情感化倾向”而被拒签;甚至你的孙女,仅仅是在幼儿园,都可能因为系统评估出的“高共情家庭背景”而被学校“善意”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