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捡起来,对着阳光眯眼细看,惊讶地叫出声:“这是什么?密密麻麻的,像密码!”
张野靠在躺椅上,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是有人不想让你看到的故事。”
风暴的中心,网信办数据监测大厅里,警报声却在悄然拉响。
值班的小林盯着眼前跃动的流量曲线,心脏怦怦直跳。
“悼词”、“毛衣”、“老屋”等几个看似无关的词条,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搜索量和讨论度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系统自动将这些流量标记为“异常聚集”。
耳机里传来上级不耐烦的指令:“查清源头,把相关关键词全给我封了!尤其是那个什么‘毛衣’,莫名其妙的,先按煽情营销处理!”
小林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执行着封杀指令。
但在指令的间隙,他飞速地将三篇伪装成“作文素材”的帖子设置成了“白名单”,并在后台操作日志里留下了一行不起眼的备注:“经核查,疑似部分乡村振兴宣传材料,系统存在误判可能,已手动修正。”
做完这一切,他端起水杯,喝了一大口水,手心已全是冷汗。
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但他今天,选择让自己松动了那么一下。
当晚,九点半,图书馆所有读者都已离去,灯光一盏盏熄灭。
阿珍反锁了大门,穿过寂静幽暗的阅览区,走到了《地方志·人物卷》那面顶天立地的书墙前。
她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微型投影仪。
一道光束穿透黑暗,精准地投射在书墙上。
光影中,正是那篇被裁去的悼文的扫描版,字迹清晰,仿佛带着温度。
无数泛黄的书脊,此刻成了最肃穆的墓碑。
阿珍站在光束之外的阴影里,望着那些熟悉的文字,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念道:
“王姨,今天有人记得你。”
镜头缓缓拉远,只见那光束投射的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不再仅仅是平面的影像,而是在无数本记载着历史与人物的书籍封面上轻轻浮动、闪烁,像是无数不甘沉寂的幽灵,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终于得以自由地呼吸。
这场线上线下的信息突围战,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林枫看着各个平台反馈回来的信息,心中涌起一阵久违的激荡。
他们成功了,他们让一个本该被遗忘的名字,以千万种碎片化的形式,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就在他准备给团队发去庆祝消息时,一阵突兀的敲门声在深夜里响起。
他警惕地走到门后,通过猫眼向外看。
楼道里空无一人,只有脚下的地垫上,放着一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
没有邮票,没有地址,显然是有人亲自送来的。
林枫打开门,捡起信封。
信封很重,上面用钢笔写着他的名字。
那笔迹他已经很久没见过了,却在一瞬间就认了出来。
笔锋凌厉,入木三分,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特有的风骨与倔强。
这笔迹,属于一个本该已经从他的世界里彻底消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