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工一声喊,甘草已立于船头。他未动,只将手中供词叠好塞入袖囊,目光投向江心浮起的那具尸身。水流正缓推其侧,灰袍鼓胀如泡发的药渣,右手五指蜷曲,掌心似攥着什么,又空无一物。
“莫靠太近。”甘草道,“绕行三丈,顺流而下再看。”
船工应声调舵,桨叶拨水声骤紧。甘草解下腰间布包,取出模具残件,断裂处那点灰白碎屑仍在。他指尖轻捻,再度送入口中。咸腥之外,隐约有焦苦,似骨灰经火焙后混入盐土。这味气,与三棱供词背面所渗药香同源——非乌头附子,倒像是某种根茎烧炙后的余烬。
他收起残件,目光落回浮尸。灰袍、断带、右手蜷缩……这些不是溺亡者的姿态。是被人拖入水中,死前挣扎着想抓住线索。三河交汇之地,正是逆药阁交接“枯草膏”的旧址。此人身上的灰袍,与半夏庄药童常穿的款式相似。
甘草正欲命人记下尸身特征,忽觉身后微动。一名灰布衫男子自舱后踱出,低首走近,袖口掠过甘草臂弯,一张折角纸片已滑入其掌心。那人脚步未停,径直走向船尾,背影迅速隐入雾中。
甘草不动声色,将纸片藏于指间。待船身稳住,他悄然展开——粗麻纸上绘着简图,依稀是庄院格局,中央一处标注“药窖”,旁书四字:“药窖有毒”。末尾落款,一个“姜”字,笔画短促,墨迹干涩,似写得极急。
他指腹摩挲那“姜”字。生姜解半夏毒,此乃药理常识。若“姜”为代号,此人或知半夏庄内情,且有意反制逆药阁。但纸条无印信,来源不明,亦可能是诱其入局的饵。
他将纸条收入袖中,与供词并置。此时船已驶过浮尸所在,前方水道渐窄,两岸石壁逼近,青黑如削。江雾未散,远处传来几声鸦鸣,短促而哑。
甘草唤来船工,取过地图细看。江北三河交汇处,确有一废弃渡亭,距半夏庄约半日水程。三棱曾在此交易“枯草膏”,买家为庄中药童。而今药童不见踪影,尸身却现于此——灭口之兆已显。
他将地图压于膝上,从怀中取出川芎所赠《活血要诀》。翻至末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补中有缓,急中藏静。”这是提醒,也是规劝。江北之行,步步杀机,若一味猛进,恐堕陷阱。
他合上册子,放入袖囊,又摸了摸熟地所赠当归粉瓷瓶。九蒸之法,去浊存清,一如查案——真相需层层剥离,方见本相。
船行两刻,雾渐稀薄。前方水道分岔,左通山阴,右趋江北。舵工回头:“先生,走哪道?”
甘草抬手,指向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