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铁腕与铁幕

《北地-南都和平协定》的墨迹未干,整合的波澜便已在南方的山水间涌动。北地派出的工作组与南方留任的官吏,在许多府县衙门口,形成了微妙的对峙。盖着奉垣大印、要求推行新税制、土地清丈和官吏考核的公文被恭敬地接下,随后便无声无息地沉入了旧式官僚体系的泥潭之中。

“拖”字诀,成了地方势力最常用的软抵抗。以湘西某县为例,工作组要求清查田亩,地方乡绅便推说“账册年久遗失”、“需延请族老共同回忆”;要求推行新学,旧学究们便引经据典,质疑新学“有违祖制,败坏人心”;要求整顿吏治,胥吏们便阳奉阴违,将简单事务变得无比繁复……

新旧观念的碰撞,并非激烈的刀兵相见,而是渗透在每一份表格、每一次会议、每一句乡谈俚语之中。北地带来的效率、标准与法治,遭遇了南方根深蒂固的人情、惯例与地方保护主义的无形壁垒。整合之路,步履维艰。

奉垣,整合委员会会议室。

来自各地工作组的困境报告堆满了桌面。一位从湘西回来的年轻官员愤懑地汇报:“……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标准化、效率!只在乎自己的田亩会不会多报,胥吏的位子能不能传给子侄!跟他们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

会场内一片沉闷。武力可以摧毁旧政权,却难以瞬间改变沉淀了数百年的社会土壤。

沈未央安静地听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着什么。待众人诉完苦,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静:

“诸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强大惯性的系统。试图用说服或行政命令强行扭转,效果有限。”他拿起一份关于湘西的报告,“既然旧的利益网络依靠‘模糊’和‘人情’维系,那么,我们就用‘清晰’和‘规则’去瓦解它。”

他提出了一套组合拳:

“第一,司法下沉与典型突破。选择抵抗最激烈、民怨最大的州县,由北地直属法庭直接介入,审理几起证据确凿的霸占田产、贪腐渎职旧案,快审重判,用铁一般的法律事实,树立新秩序的权威。”

“第二,利益引导与示范效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优先建设示范工厂、新式学校、水利工程。让当地百姓亲眼看到,遵守新规则、接受新事物,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工作、收入和更好的生活。”

“第三,信息透明与舆论监督。利用《启明报》及各地分社,公开报道整合进程,既宣传成功典型,也适度曝光阻力与问题,将地方势力的‘暗箱操作’暴露在阳光之下。”

他的策略,核心在于绕过无休止的扯皮,通过树立标杆、创造事实和引入外部监督,一点点撬动旧体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