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定海神针与后方的“军火库”

“沈先生,这干粮能顶多久?” 军需官拿着样品,眼里满是惊喜。

“妥善保存的话,能放半个月。” 沈未央擦了擦手上的面粉,“先做一万块送往前线试试,反馈好的话,再扩大生产。”

几天后,霍正雄将沈未央召到帅府书房。除了垣帅,还有主管财政、民政的几位核心官员。书房里的气氛比往常凝重些,财政司长愁眉苦脸:“垣帅,前线战事耗钱耗粮,奉垣的库存撑不了三个月,再不想办法开源,恐怕会影响后续补给。”

沈未央静静听着,心里已经有了谱。果然,霍正雄看向他,目光深邃:“未央,你脑子活,懂技术。除了军工,能不能弄点既能惠及百姓,又能赚钱的营生?比如…… 咱们自己能生产的东西。”

沈未央沉吟片刻,开口道:“元帅,我觉得可以从日用化工厂入手。比如改良肥皂和牙粉 —— 士兵行军需要耐用的肥皂清洁伤口、洗衣物;百姓也离不开这些日用品。而且,肥皂的原料是油脂和碱,牙粉是碳酸钙和薄荷脑,技术门槛低,咱们现有的设备就能生产,成本也低。”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化工厂的某些技术,比如碱的提纯、油脂的处理,和兵工厂的火药提纯有共通之处,能相互促进。等战事平息,还能扩大生产,卖到周边地区,积累资金,再投入到钢铁、机床这些重工业上。”

几位幕僚眼睛一亮,纷纷点头:“这个主意好!既实用,又能长久赚钱!”

霍正雄拍了拍桌子,语气果断:“好!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人、需要钱、需要场地,直接跟我汇报,不用走那些弯弯绕绕。” 他看着沈未央,眼底满是欣赏,“等枭儿打赢了回来,看到奉垣不仅没乱,还多了能赚钱的厂子,怕是要大吃一惊!”

书房里的气氛轻松起来,连主管财政的官员都露出了笑容。

沈未央走出霍府时,夕阳正斜照在朱红大门上,映得门前的石狮子格外威严。他抬头看向北方,那里是霍聿枭征战的方向 —— 前方,爱人在浴血守护国门;后方,他与元帅并肩稳固根基,开拓未来。乱世的风依旧凛冽,却吹不散他们共同筑起的希望。这座城,这条后勤线,这些即将诞生的工厂,都是他们为这片土地种下的光,终会在风雨后,照亮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