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士,您认为‘可控共鸣’的可行性如何?”宋墨涵直接问道。
苏婉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了顾锦城最新的脑波及能量场同步监测图谱。那上面交织着代表他自身意识的稳定波段,以及那个外来烙印所带来的、混乱而强大的异常波纹。
“意识,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量信息场。”苏婉指着图谱,缓缓说道,“顾队长自身的意识场非常强大且稳定,这是他能支撑到现在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外来烙印……林博士的推测很有道理,它不像单纯的破坏者,更像一个……‘程序员’,试图在顾队长这个优质的‘硬件’上,强行运行一套古老的、不兼容的‘程序’。”
她切换了几个画面,指向几个异常波纹与顾锦城自身意识波偶尔产生的、极其微弱的同步峰值的瞬间:“看这里,还有这里。在这些瞬间,两者并非纯粹的对抗,反而产生了一种极其短暂、极不稳定的‘共鸣’。这证明,‘对话’的通道,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存在的。”
小主,
“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主动引导并放大这种‘共鸣’,而不是等待它在不可控的爆发中撕裂顾队长的意识。”林浩然补充道,“苏博士带来的新型‘意识感应与稳定矩阵’,可以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撑。”
苏婉点头:“技术是工具,但核心在于‘引导者’和‘锚点’。”她看向宋墨涵,“引导者将由我和林博士负责,利用矩阵尝试与那烙印建立初步连接。而‘锚点’——宋医生,必须是你。”
“我需要怎么做?”宋墨涵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
“在共鸣过程中,顾队长的意识可能会被拉入一个由那烙印主导的、充满未知信息洪流的‘深水区’。”苏婉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他会迷失,会挣扎,甚至会因为信息的冲击而产生自我认知的混乱。你的任务,就是在他意识的最深处,建立一个绝对稳固的‘坐标’。这个坐标,必须是他潜意识中最熟悉、最信任、最能唤起他求生意志和回归欲望的存在。”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着宋墨涵:“不是宋医生,不是项目负责人,而是剥离了所有身份之后,仅仅作为‘宋墨涵’的你。你的声音,你的影像,你们之间共同经历的、蕴含强烈情感的记忆片段……这些将构成‘锚点’的核心。当他在深水区感到迷失时,‘锚点’会发出指引的光芒,让他知道归途在何处。这需要你们之间拥有极深的、超越常理的情感连接和信任。”
宋墨涵静静地听着。她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次灵魂层面的托付。她要将自己,烙印在顾锦城意识抗争的最前线。
“我明白。”她再次说道,声音轻而坚定,如同誓言,“我就是他的锚点。”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溯源”项目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备战状态。林浩然和苏婉带领技术团队,日夜不停地调试“意识感应与稳定矩阵”,进行无数次模拟推演,确保技术环节万无一失。而宋墨涵,除了完成日常的医疗监控和数据整理,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苏婉的指导下,进行“锚点”的构建与强化训练。
她需要反复回忆、凝练那些与顾锦城之间的关键瞬间:初次见面时他带着伤却依旧锐利的眼神;实验室里他强忍痛苦配合检查的坚毅;隔离舱内,他意识涣散时死死抓住她的手,用尽力气呼唤她名字的瞬间……每一次回忆,都如同一次情感的淬炼,将那些片段打磨成最纯粹、最坚实的光点,准备在黑暗的深水区,为他点亮归航的灯火。
期间,高战和几位龙焱的老兵来看过顾锦城几次。他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隔着观察窗,静静地看上一会儿,那目光中承载着无声的信任与期盼。高战甚至带来了一小瓶高原上的泥土,放在隔离舱的角落。“让他闻闻家的味道。”这位铁血指挥官如是说。
这些细微的举动,都化作了无形的力量,支撑着宋墨涵。
终于,在经过了周密到极致的准备和委员会的最后风险评估后,“可控共鸣”实验的日子,到来了。
最高级别的隔离实验室内,顾锦城平静地躺在中央的平台床上,周身连接着无数精密的传感器和生命维持管线。林浩然和苏婉坐在主控台前,神情凝重。宋墨涵则站在顾锦床头侧一个特定的位置,那里是“锚点”信号最强的投射点。她穿着无菌服,脸色因为连日来的辛劳和此刻的巨大压力而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如同最璀璨的星辰,牢牢地锁定在顾锦城沉睡的面容上。
“各单位准备,意识感应与稳定矩阵启动倒计时。”林浩然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来,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
“十、九、八……”
宋墨涵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眼,将所有的杂念摒除,心神完全沉入与顾锦城之间那些被她反复凝练的情感连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