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雨林激战与科研团队合作

顾锦城目光扫过众人:“所以,侦察至关重要。明天拂晓,我带队,雷刃、‘鹰眼’(狙击手)、‘山鬼’(追踪专家),四人小组突前侦察东南异常区。任务:确认工事性质,采集能量样本,尽可能获取更多关于‘活体改造’的视觉或数据证据,但以隐蔽为第一要务,非必要不交火。”

“指挥官,你亲自去太冒险了!”雷刃立刻反对,“让我带队就行。”

顾锦城摇头,眼神锐利:“这个级别的威胁和不确定性,我必须亲临判断。后方需要最准确的一手情报。这是命令。”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带着指挥官特有的决断。众人沉默下来,他们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也清楚顾锦城的决定背后,是对所有队员生命的最大负责。

与此同时,后方基地。

成功稳定住前方伤员情况带来的短暂欣慰,如同水滴落入沙漠,瞬间就被更沉重的压力所吞噬。宋墨涵几乎没有喘息,立刻与“烛龙”团队投入到对林浩轩传回的那段加密信息碎片,以及新型活性植物毒素样本的深度分析中。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二十四小时不熄,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化学试剂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植物样本的怪异甜腥味。宋墨涵站在高倍电子显微镜前,秀气的眉毛紧紧拧在一起,观察着屏幕上放大数万倍后的毒素晶体结构影像。那是一种扭曲、怪异,充满了侵略性和非自然美感的形态,与她之前研究的“幽灵”原始毒素同源,但结构明显被暴力地“优化”和改造过,充满了人为干预的痕迹。

“暗码”在一旁的终端上快速操作,调出复杂的数据模型和波形图,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前所未有的严肃:“宋博士,根据信息碎片内零散的技术参数和毒素蛋白的异常折叠方式推测,‘牧羊人’的技术可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植入或生物毒素运用。

他们在尝试将某种活性生物组织——很可能是人类或高级哺乳动物的——与一种……性质未知的能量场,或者干脆就是非地球来源的物质,进行强制融合。目的是创造出绝对服从、并能极端环境生存和作战的‘生物兵器’。我们遭遇的那些攻击性藤蔓,很可能就是失败的实验体,或者是被故意释放出来的、用于消耗和预警的外围防御机制。”

这个推论让宋墨涵感到一阵生理性的恶心与寒意,脊背发凉。她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幅地狱般的景象。她更无法控制地想到,顾锦城和他队员们正穿行在那样的环境中,每一步踏出的土地,都可能潜伏着被改造过的、无法理解的怪物。她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虎口,疼痛感让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惧解决不了问题,她必须思考,必须找到突破口。

“如果是强制融合,尤其是涉及未知能量场,必然存在剧烈的排异反应和能量不稳定期。”她转过身,目光扫过“烛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语气虽然疲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可以从这点入手,分析其能量波动的频谱,寻找规律中的‘脆弱窗口’或共振频率。或许能干扰甚至破坏其融合稳定性。”

她顿了顿,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快速写下几个分子式,“另外,我需要调用全球所有已知的、与这种神经兴奋性毒素结构类似的拮抗剂数据库,特别是天然生物碱类。前线条件有限,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或几种成本相对低廉、原料易于获取、且便于前线队员自行配置的临时中和剂,哪怕只能延缓毒素发作,也能为后续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她的思路再次展现了与“烛龙”团队纯粹技术破解路线的不同视角——不仅仅是解析和对抗,更包含着对前线实际生存需求的深切考量,以及对生命本身脆弱性的极致关怀。这一次,“暗码”没有再像最初那样提出任何异议,他只是沉默地看着宋墨涵,然后迅速而有力地将她的要求纳入最高优先级的数据分析流程之中。一种无形的、基于专业与担当的信任,在一次次的危机应对和思维碰撞中,悄然建立并日益巩固。

-----

在等待数据分析结果的间隙,宋墨涵走到茶水间,想接杯热水,却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她靠在墙上,闭上眼,深呼吸。高战的形象、顾锦城可能面对的危险……各种画面在她脑中交织。

小主,

“宋博士。”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是“烛龙”团队里一位年长的生物学家,代号“老树”。

宋墨涵连忙站直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