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几天后,顾锦城因长期卧床和创伤应激,出现了较严重的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痛和低烧。这在脊髓损伤及PTSD患者中并不罕见,但处理起来需要格外小心,尤其是用药,需避免触发他的心理创伤。
深夜,病房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壁灯。顾锦城蜷缩在病床上,额头沁出冷汗,牙关紧咬,抵抗着身体的剧痛和随之而来的恐慌。生理上的痛苦极易撬开心理的防线,他眼神涣散,呼吸急促,仿佛又陷入了某个黑暗的回忆角落。
宋墨涵守在一旁,握着他冰凉的手,一遍遍用温热的毛巾擦拭他的额头和脖颈。“锦城,是我,墨涵。你在医院,很安全。只是肠胃不舒服,医生用了药,很快会好起来……”她的声音轻柔得像羽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力量。
她仔细观察着他的每一点细微反应,调整着安抚的节奏。当护士进来准备注射解痉药物时,宋墨涵敏锐地察觉到顾锦城肌肉瞬间的僵硬。她立刻对护士做了一个稍等的手势,然后俯身,几乎贴着顾锦城的耳朵,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锦城,只是帮你缓解疼痛的药,不是别的。相信我,好吗?你看着我。”
顾锦城艰难地将目光聚焦在她脸上。宋墨涵的眼神清澈、专注,充满了专业的冷静和个人的深情。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他紧绷的身体一点点松弛下来。宋墨涵这才对护士点头示意,注射顺利完成。
这一夜,宋墨涵寸步不离。她不仅是在进行医疗监护,更是在用她的存在,为他构筑一道抵御生理和心理双重风暴的堤坝。后半夜,顾锦城的疼痛逐渐缓解,沉沉睡去。宋墨涵靠在椅背上,疲惫却毫无睡意,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沉睡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混合着心疼与坚定的复杂情感。这是一种超越寻常夫妻的羁绊,是在生死考验和极端困境中淬炼出的信任与托付。
顾锦城的这次病情波动,也引出了康复科另一位重要人物——科室主任,林向远主任医师。林主任年近五十,技术精湛,为人严肃谨慎,对新技术和新理念持开放态度但要求极高。他对沈南舟力主的、引入非专业医疗人员(李铮等人)参与深度康复的方案,始终有所保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针对顾锦城肠道问题的会诊上,林主任提出了质疑:“沈博士,我理解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但患者目前身体状况不稳定,引入外部刺激,即使是积极的,是否会增加他的负荷?我们需要更稳妥的方案。”
沈南舟从容回应:“林主任,您的顾虑很有道理。但我们评估认为,顾队长核心的心理创伤之一在于‘失控感’和‘无力感’。适度地、在可控环境下让他重新体验‘掌控’和‘被需要’,可能比单纯的药物和支持更能从根本上促进他身心整体的恢复。这次的身体不适,恰恰说明他需要更强大的心理支撑体系。”
秦怀远教授虽然已离开,但他的观点显然影响了沈南舟。沈南舟继续道:“我们可以把每次介入的强度、时长、内容都进行精细化设计,并加强监测。宋墨涵医生全程主导,确保情感基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