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抽丝剥茧寻真相

门关上后,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空调低鸣,服务器风扇嗡嗡响,李悦继续埋头分析数据流,而我则翻起了电力申请档案。

那个叫“张林”的临时用电申请人,身份证号居然是个测试用的备案码——假身份。手机号也注销了,运营商显示最后一次通话是在两周前,地点在城南工业路一带。

不过申请单上留了个手写的紧急联系人电话,虽然也停用了,但后台还能查到注册信息——实名认证是个叫王德海的人,住在城北老工业区一栋快拆迁的老家属楼里。

我顺着这条线查下去,调出王德海的社保记录,发现他名下注册过一家小型机电维修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弱电安装和UPS电源维护,去年年底注销了。再往前翻,这家公司中标过两个政府项目的附属工程,其中一个,竟是市科技局下属实验室的电路改造。

我心里猛地一紧。

那个实验室……正是两年前MK-5原型机转运前的临时存放点。

MK系列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高保密级量子通信模块,主要用于军用加密传输。MK-5虽然被淘汰了,但核心算法仍有研究价值,一旦泄露,可能影响部分旧版军事通讯安全。而更让人担心的是,最新的MK-7正处于测试阶段,理论上应该是完全离网、无法远程操控的状态。

可就在三天前,我们在一次例行扫描中捕捉到一次异常唤醒信号——持续37秒,来自未知节点,频率特征和MK-7的自检协议高度吻合。

我把这条线索标红,正准备整理报告,手机响了。赵勇发来一条语音。

“问到了。”他的声音低沉,“有个老保安记得,那天早上六点多,看见一个人推着个带轮子的金属箱往C4栋走。穿灰夹克,走路有点跛,右腿不太利索。没登记,也没说话,他就觉得奇怪,多看了两眼。”

我立刻打开省内技术人员伤残档案库,筛选近三年内右腿受过伤、从事过高危设备运输或维护工作的工程师。条件一设,跳出二十多个名字。我一个个比对体态和行动特征,结合园区模糊的监控画面,最后锁定五个人。

其中一人,名字跳进眼里——周临舟。

简历显示,他曾任职于某军工研究所,负责量子加密模块的测试与销毁。2020年项目终止时,他签出了三台待毁模块,回收记录只交回两台。第三台,系统备注写着“运输途中损毁”。

可问题是,所谓的“损毁”根本没有现场照片、事故报告或第三方鉴定,只有一份他本人提交的手写说明。当时机构改革,监管混乱,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这个名字……又出现了。

上一章才确认他经手的第三台模块下落不明,而现在,所有假身份的操作轨迹,竟然全都指向同一个终点。

我盯着屏幕,没动。心跳渐渐加快,指尖有些发麻。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网,而我们现在才刚刚摸到第一根线。

这时李悦凑过来:“刚才我又查了‘张林’租用数据中心时的电费支付记录。付款账户是第三方代扣平台,但资金来源追到一张私人银行卡,开户人叫陈国富——公安库里查不到这个人,但他留的手机号,三个月前出现在云岭县一起网络攻击案的关联通讯录里。”

“又是那个网吧后台机房?”我问。

“对。当时监控拍到一个男人进出,脸看不清,但身形和步态吻合。而且……”她顿了顿,“那人离开时,手里提了个黑色防水箱,标签上印着‘精密仪器,防震’。”

我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画关系链。

一边写一边说:“周临舟,军工背景,经手过MK系列模块;三月十二日,‘陈志远’出现在云岭网吧,使用高危网络权限;十五日,‘吴海’在临江调试数据中心;十八日,‘张林’在城南申请用电——三个身份,同一套行为模式,全围绕核心设备展开。”

每一个假身份都精准对应一次关键操作:接入网络、部署环境、获取供电支持。这不是巧合,而是长期精心布局的结果。

“这不是偶然。”赵勇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了,站在我身后看着白板,“他在转移什么东西,而且需要定期唤醒。”

“他一直藏得很好,从不露面,现在突然交接,是不是因为那个四十八小时的周期被打乱了?”

我放下笔,“可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假身份?如果是原项目人员,完全可以走合法渠道上报啊。”

李悦摇头:“除非他不敢。或者,他知道上报也没用。”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