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天色微熹,洛阳城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与炊烟之中。
朱建军辞别众人,独自一人离开了悦来客栈。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色布衣,将潼关令牌收入怀中,刻意收敛了周身气息,如同一个早起赶路的寻常武人,融入了渐渐苏醒的街市。
城北相较于南市的繁华喧嚣,显得清静许多。街道依旧宽阔,但店铺多为书画古籍、香烛纸马、以及一些看起来颇有些年头的药铺和武馆,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和草药气息。行人步履从容,多有身着道袍或文人服饰者。
越往北走,地势微微升高,远处邙山郁郁葱葱的轮廓愈发清晰。根据打听来的方向,朱建军拐入一条青石板铺就的清净小巷,巷子尽头,一座并不起眼的道观依山而建。
道观青瓦白墙,古木参天,门额上悬挂着一块褪色的木匾,上书“清微观”三个古朴的道篆。观门虚掩,并无寻常寺庙道观那般香火鼎盛的景象,反而透着一股出尘的静谧。
朱建军整了整衣冠,上前轻叩门环。
片刻,一名年约十三四岁、梳着道髻的小道童打开门,好奇地打量着他:“福生无量天尊。这位居士,清晨来访,不知有何贵干?”
朱建军拱手行礼,语气恭敬:“小道长请了。在下朱建军,受清虚子道长之邀,特来拜会。烦请通传一声。”
听到“清虚子”的名号,小道童神色一肃,再次仔细看了看朱建军,尤其在他那双沉静却隐含锐利的眼睛上停留了一下,才道:“祖师确有吩咐。居士请随我来。”
小道童引着朱建军进入观内。观内面积不大,却十分清幽。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几株古柏苍劲挺拔,中央一尊青铜香炉袅袅升起着清淡的香烟。偶尔有几位中年道士走过,皆步履轻盈,气息绵长,见到朱建军也只是微微颔首,并不多问,显出道门清修之地的气度。
穿过前院,来到后堂一处静室门前。小道童止步,躬身道:“祖师,您等候的朱居士到了。”
“请他进来。”清虚子平和的声音从室内传出。
朱建军推门而入。静室之内陈设极为简单,一榻,一几,两个蒲团。清虚子正盘坐在一个蒲团上,手持拂尘,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晚辈朱建军,拜见清虚子道长。”朱建军再次郑重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