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心涣散:秦军溃退
巨鹿战败的消息在秦军阵营中引发连锁反应。章邯在棘原接到王离战死的消息,军心瞬间涣散。长城军残部因主将战死而士气崩溃,不少士兵开始逃亡;被强征的六国旧民更是趁机哗变,杀死监军后投奔楚军。章邯试图整顿军纪,却发现士兵们已对秦廷彻底失望,连他亲手训练的玄甲铁骑都出现逃兵。
“将军,粮草将尽,士卒多有逃亡,不如……”副将董翳欲言又止,眼中带着劝降之意。章邯厉声打断:“住口!我乃大秦上将军,岂能降贼!”他下令斩杀逃兵,却无法阻止溃散的趋势。军中开始流传“秦朝气数已尽”的流言,连炼气士营都人心浮动,不少修士偷偷销毁秦廷颁发的“炼气执照”,准备归隐山林。
更致命的是后勤断绝。赵高为掩盖败绩,故意截留粮草军械,命章邯“就地筹粮”。棘原周边早已被战乱劫掠一空,秦军只能靠劫掠百姓维持生计,彻底失去民心。百姓们逃入深山,坚壁清野,秦军走到哪里都遭冷遇,连基本的水源都难以保障。
章邯望着营中饥饿的士兵、断裂的军械,以及远处楚军营地的炊烟,第一次对秦廷产生了动摇。他派使者前往咸阳求援,却石沉大海;派人与项羽联络,试探投降的可能,项羽却因叔父项梁之死,下令“非降即死”。秦军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士兵们在寒风中缩成一团,望着咸阳的方向,眼中充满了绝望。
暗流涌动:赵高的阴谋
赵高在咸阳加紧了夺权的步伐。他以“整顿吏治”为名,清洗朝中异己,将所有可能泄露巨鹿战败消息的官员打入狱中。廷尉、御史大夫等重臣接连被构陷,罪名从“通敌”到“巫蛊”不等,刑场上每日都有官员被处决,鲜血染红了咸阳的土地。
为控制军权,赵高任命女婿阎乐为“城门校尉”,掌控咸阳防务;侄子赵成为“郎中令”,监视宫廷动向。望夷宫的侍卫全被换成赵高亲信,胡亥的起居饮食都在其掌控之下。宫中的太史令试图记录巨鹿战败的史实,被赵高以“妖言惑众”罪名腰斩,史书竹简被付之一炬。
赵高还命方士炼制“固魂丹”,声称能延年益寿,实则掺杂了“迷魂药”,使胡亥的精神日益萎靡,对政事更加懈怠。胡亥时常在宴会上恍惚看到“厉鬼索命”,需要赵高亲自安抚才能平静,对其愈发依赖,甚至将“批奏权”拱手相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陛下,章邯在棘原拥兵自重,恐有反心。”赵高趁机进谗言,拿出伪造的“章邯与项羽往来书信”,“巨鹿战败实为通敌所致,臣请诛其全家,以儆效尤!”胡亥昏昏沉沉,随口应允:“依你所奏。”赵高心中冷笑,知道除去章邯的借口已备妥。
天下响应:反秦浪潮
项羽在巨鹿大胜的消息传遍天下,反秦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刘邦率军攻破武关,逼近咸阳;魏王豹收复魏地,与楚军遥相呼应;齐王田儋在胶东起兵,斩杀秦吏;南方的英布、彭越等将领纷纷率部归附项羽,楚军兵力扩充至五十万,成为反秦联军的核心。
各地百姓响应起义,杀死秦吏,打开粮仓,悬挂楚军旗帜。秦廷在关东的统治彻底瓦解,只剩下关中、巴蜀等核心区域。灵脉监的残余修士纷纷脱离秦廷,或归隐山林,或投奔义军,连骊山皇陵的守陵修士都倒戈,打开地宫通道,取出珍藏的上古兵器支援义军。
《山海经》记载的异兽虚影在多地显形,被百姓视为“天厌暴秦”的征兆。昆仑山脚下的“开明兽”虚影发出悲鸣,函谷关的“饕餮”石雕流泪,种种异象加剧了秦廷的恐慌。有术士预言:“秦德已衰,胡亥当灭,取而代之者,楚也。”
铺垫杀机:望夷宫的阴影
赵高感受到了来自内外的压力。巨鹿战败的消息虽被封锁,但关中百姓已能从粮价飞涨、兵丁频繁调动中察觉到危机。城外的骊山上,隐约传来反秦义军的口号声;城中的富户开始转移家产,试图逃离咸阳。
阎乐向赵高进言:“岳父,胡亥虽昏庸,但终究是名义上的天子。若义军破关,他大可降罪于您以求自保。不如……”他做了个“杀”的手势。赵高眼中闪过犹豫,弑君乃是大逆不道,秦法对此处以“车裂”之刑,但想到自己可能面临的下场,狠厉最终压倒了顾虑。
“先做好准备。”赵高对阎乐低语,“控制望夷宫的侍卫,清点宫中兵器,物色可靠的刀斧手。另外,寻一把‘弑君剑’——当年商纣王自焚时用的青铜剑,据说沾染过帝王血,最适合做这件事。”他要让胡亥的死看起来像“天谴”,而非人为。
阎乐领命而去,开始秘密布置。望夷宫的侍卫被分批替换,忠于胡亥的旧部或被调离,或被构陷处死。宫墙内的“护宫符阵”被悄悄改动,核心符文被替换为“困龙符”,关键时刻能禁锢胡亥的灵力。赵高则频繁入宫,以“侍疾”为名,观察胡亥的反应,寻找动手的时机。
胡亥对即将到来的杀机毫无察觉,依旧沉醉在酒色之中。他偶尔会问起前线战况,赵高便用“大捷”搪塞,献上掠夺来的珍宝取悦他。宫宴上,胡亥举杯笑道:“赵爱卿,待天下平定,朕封你为万户侯!”赵高躬身谢恩,眼底却闪过冰冷的杀意。
巨鹿的硝烟尚未散尽,咸阳的杀机已悄然凝聚。项羽的怒吼犹在耳边回响,望夷宫的阴影中,赵高正磨利屠刀,等待着最后的时机。大秦的命运,在巨鹿的血色与咸阳的阴谋中,走向了最后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