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供应链的建立堪称“灵脉资源的协同作战”。南海郡负责供应鲛人丝,渔民按秦法“合理捕捞”鲛人,每取丝三两便投放“灵脉珍珠”回馈,确保鲛人种群不灭;岷山灵蚕坊由灵脉监直管,蚕虫以灵叶为食,吐出的蚕丝自带微弱灵气;玄龟甲纤维则来自琅琊台献瑞玄龟的自然蜕甲,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变得柔软坚韧。这些材料通过“水陆灵脉网”集中运至咸阳总坊,经严格质检后分发至各分坊,确保全国法袍质量统一。
推行过程中的阻力远超预期,旧族修士的抵触尤为强烈。赵地修士联名上书,称“战甲式法衣是先祖传承,承载赵氏灵脉记忆,不可废”;楚地巫蛊修士则以“长袍图腾与水脉共振,改则灵术失灵”为由拒绝更换;齐地儒生修士更援引“衣冠有常,君子德章”的旧典,认为法袍“简而无礼,失却儒道风骨”。面对阻力,嬴政下旨“宽限三月,逾期不换者,按‘违制’论处,轻则罚灵米,重则贬修为”,同时命法家剑派弟子深入各地宣讲法袍的术法优势,用实战演示证明“法袍符纹能增强灵力输出三成”。
为确保推行效果,衣冠仪轨司制定了“三级核验制”。**基层核验**由县灵脉监负责,每月抽查修士服饰,登记换袍情况;**郡级核验**由郡灵脉监主官带队,重点检查中高阶修士的法袍合规性;**中枢核验**则由衣冠仪轨司派专员巡查,对违规率超一成的郡县,追责地方主官。灵脉监还开发了“验袍镜”——镜身用昆仑玄晶打磨,能识别法袍上的身份符与品级纹,伪冒或违规服饰在镜中会显红色光晕,大大提升了核验效率。
赵地案例:旧服受罚与法统警示
三个月宽限期将满时,赵地上党郡爆出“修士私穿旧服”的典型案例,成为法袍推行的重要转折点。涉案修士名叫赵括(虚拟角色,与战国赵括同名,取“守旧”之意),是赵国旧贵族后裔,虽已按秦法登记为五品修士,却始终保留着家族传承的“玄甲法衣”——这件法衣用赵地灵甲片与旧族纹绣制成,胸甲嵌有赵氏徽记,袖口绣着战国时的“军阵符”,与秦法袍的规范格格不入。
赵括的坚持源于“家族灵脉执念”。他声称这件旧服“与赵地祖灵脉共振,能增强‘地刺术’威力”,多次在郡府组织的修士集会中拒不穿法袍,甚至在驰道驿站与核验修士发生争执:“秦法许我保留灵根,为何不许我保留祖袍?此袍承载赵氏三百年灵脉记忆,岂是你们的粗布法袍可比!”郡灵脉监多次劝导无果,将案例上报咸阳,请求裁决。
嬴政在仪轨殿审阅案卷时,人皇法印与卷宗中旧服的图样产生强烈排斥。“灵脉记忆当存于法统传承,而非旧衣纹饰。”他冷声道,“赵括明知故犯,轻视秦法,若不严惩,何以服众?”当即批复:“按《秦法·仪轨律》,私穿旧服,拒不换法袍者,罚灵米百石,当众销毁旧服,在郡府‘法统碑’前悔过三日。”
处罚执行当日,上党郡府广场挤满围观百姓与修士。赵括被郡灵脉监修士带至碑前,他仍穿着那件玄甲法衣,试图辩解“旧服非乱法,仅是念想”,却被核验修士用“验袍镜”照出红色光晕——镜中清晰显示旧服无身份符、无品级纹,且甲片纹饰与秦法统符产生冲突性波动。当执法修士宣读判决,将旧服投入“焚邪炉”时,赵括眼睁睁看着承载家族记忆的法衣在符火中化为灰烬,最终在百石灵米罚单上按下手印,在碑前躬身悔过。
这起案例的警示效果迅速传遍天下。赵地其他旧族修士见“法不容情”,纷纷主动更换法袍;楚地巫蛊修士在演示中发现,法袍的护脉符确实能减少水脉术法的反噬;齐地儒生修士也逐渐接受“法袍简而实用,符纹即礼仪”的理念。灵脉监统计显示,处罚案例公布后一月内,全国修士换袍率从六成跃升至九成,法袍真正成为“行走的法统标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法袍盛景:身份有序与术法协同
法袍统一的成效在半年后全面显现,修士群体的身份识别效率大幅提升。在南北驰道的灵脉驿站,高阶修士的金龙纹法袍一亮,驿站便知需提供“灵脉套房”与“加急传讯”服务;中阶修士的银章纹法袍出现,商队便主动上前寻求“灵材鉴定”帮助;普通修士的玄色法袍往来,百姓则知是“护脉巡查”,主动避让或提供灵脉异动线索。灵汇驿的修士酒馆甚至出现了“按袍设座”的默契,金龙纹居上席,银章纹坐中席,玄色法袍列下席,秩序井然。
术法协同作战的效率因法袍而显着提升。在南岭灵脉维稳行动中,指挥的三品修士凭金龙纹法袍快速整合南北修士力量:命银章纹修士布“防御符阵”,令玄色法袍修士执行“灵脉疏导”任务,分工明确,配合流畅,比之前无统一标识时的行动效率提升五成。法家剑派长老在战后总结中写道:“法袍不仅是身份牌,更是指挥棒,危急时刻,一眼识品级,瞬间定权责,此乃法统有序之威。”
法袍的符纹功能成为修士修炼的“助力器”。灵脉监跟踪监测显示,穿法袍的修士筑基成功率比穿旧服者提升一成,灵力波动稳定性提升两成。越人修士阿珠在日记中写道:“初穿玄色法袍,觉束缚,后发现袖口护脉符能稳水灵术,下摆归位符让我在灵渠边施法时,灵气消耗减少三成,方知秦法袍非仅为好看。”这种切身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修士从“被迫接受”转为“主动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