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恢复让邯郸百姓逐渐安心。起初,他们对秦军充满恐惧,紧闭家门;但看到秦军纪律严明,不仅没有烧杀抢掠,反而救助百姓、清理妖兽,态度渐渐转变。一名曾目睹秦军清剿妖兽的老者,主动带着秦军找到藏匿的蚀骨鼠巢穴;商铺的掌柜开始打开门板,用剩余的灵谷与秦军交换疗伤丹。
旧贵族的投降加速了秩序的稳定。赵胜等贵族在城破后主动向秦军献城,交出家族灵脉契约与私兵武器,换取宽大处理。王翦按嬴政的命令,保留他们的基本生计,却收回了所有灵脉特权,将其庄园改为秦军驻地或救济点。赵胜在交出灵脉契约时,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秦法虽严,却比内乱要安稳。”
三日后,邯郸的秩序基本恢复。街巷中的妖兽尸体被清理干净,残余的煞气被净化,百姓开始返回家园,秦军的玄甲阵列在街巷中巡逻,与恢复生机的市井形成奇特的和谐。清剿队的报告显示,城中已无有组织的抵抗,零星的妖兽也被肃清;灵脉队则完成了主灵脉的修复,灵气重新顺畅流动。王翦向嬴政递交的奏报中写道:“邯郸已定,民心渐安,可按秦法推行治理。”
赵地归秦民心渐
邯郸城破、赵国灭亡的消息,在赵地引发了复杂的反应,却最终在秦军的有序治理下,走向“赵地归秦”的结局。嬴政深知“攻城易,攻心难”,在军事清剿的同时,立刻启动“秦法入赵”的治理策略,让赵地百姓逐渐接受新的统治。
首要举措是“灵脉普惠”。秦军收回旧贵族垄断的灵脉,由灵脉署重新登记分配。在邯郸城郊的“紫荆灵脉分支”,灵脉队的修士按“军功、贡献、民生”三原则,将灵气分为三股:一股供应秦军驻地道场,一股分配给赵地修士,一股注入百姓灵田。曾经只能靠天吃饭的农夫发现,自家灵田的灵气明显增加,灵谷长势喜人,对秦法的抵触渐渐消散。
其次是“安抚旧臣与修士”。嬴政下令赦免所有非核心抵抗的赵军士兵与修士,只要登记备案,便可恢复自由,甚至能凭修为获得灵脉使用权。兽魂修士营的幸存修士在登记后,被编入“赵地灵脉队”,负责协助净化兽魂煞气,他们虽对李牧之死心存芥蒂,却在稳定的灵脉供应与秦法的公平面前逐渐妥协。
文化融合也至关重要。秦军在邯郸开设“秦法学堂”,由法道学院的学子授课,用赵地方言讲解秦法条文与灵脉分配制度。学堂的第一课,学子韩平(秦地学子)讲述秦国的“灵脉国有化”:“在秦国,无论贵族还是百姓,都按功分配灵气,这不是掠夺,是公平。赵地的灵脉,日后也会如此。”台下的赵地百姓与修士虽沉默,却听得认真。
为赢得民心,嬴政还亲自处理了几起旧贵族欺压百姓的积案。邯郸城西的百姓举报前赵贵族“强占灵田”,嬴政命官吏彻查,证实后不仅归还灵田,还将贵族贬为庶民,让百姓看到秦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公正。一名受害农夫在明法台前磕头:“秦法为咱做主,俺认秦国!”
赵地的归心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偏远郡县仍有小规模抵抗,旧贵族的残余势力试图煽动百姓“复国”,却因秦法的灵脉普惠与秦军的严密防控而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的赵地修士对秦法展现出更高的接受度,他们厌倦了旧制的灵脉垄断,渴望通过秦法的“按功分配”获得进阶机会,不少人主动报名加入秦军或灵脉队。
一个月后,邯郸的“明法台”前举行了“赵地归秦仪式”。嬴政亲自主持,赵地官吏、百姓代表、修士代表共同宣誓“拥护秦法,共建赵地”。仪式上,灵脉署宣布了赵地灵脉分配细则,学堂的学子表演了“秦赵灵脉共融”的术法演示,空气中弥漫着和解与新生的气息。嬴政看着台下的赵地百姓,人皇法印在掌心散发着温润的金光:“赵地归秦,不是结束,是新生。秦法会让这里的灵脉更丰,百姓更安。”
兽魂余烬埋隐患
尽管邯郸的秩序逐渐稳定,但兽魂秘术的残余影响并未完全消除,这些“兽魂余烬”成为潜在的隐患,也为下一章节“收编赵地驯兽师”提供了直接动因。
最明显的隐患是失控妖兽的散逸。焚烧行动虽清除了大部分妖兽,但仍有少量漏网之鱼逃入太行山脉,它们带着未散尽的凶性,偶尔下山袭击村落,赵地边境的“妖兽袭人”报案持续不断。灵脉队的修士在巡查时发现,太行山脉边缘的“黑风豹谷”仍有未被捕获的黑风豹,它们的眼睛赤红,显然仍受兽魂煞气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