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收编草原散修

金戈玄秦 楠枫秦生 2965 字 17天前

长城的金色光晕在北境的晨雾中流转,九环锁灵阵的符文沿着城墙蔓延,与地下复苏的灵脉共鸣,发出细微的嗡鸣。蒙恬立于镇北台,手中摩挲着巴图献上的“草原灵脉图”——图上用兽血绘制的线条,精准标注着漠北的每一处水源、每一片密林、每一条隐藏的兽道,甚至包括匈奴萨满布下的血祭阵残留位置。“这些散修,才是草原的活地图。”蒙恬对身旁的融灵师韩非子(法道学院派往北境的法术融合专家)道,“匈奴把他们当牲口使唤,我们却要让他们成为秦法的羽翼——收编散修,不仅是添兵力,更是让草原知道,秦法护的是所有守灵脉、敬生灵的人。”

此时的长城内侧,已临时开辟出一片“草原营”。千余名归附的散修在此居住,他们大多身着兽皮,腰间挂着狼牙配饰,眼神中带着警惕与试探。巴图正站在营前的空地上,用草原通用语向同族讲解:“秦法不看你是哪里人,只看你有没有功。斩匈奴、护灵脉、献情报,都能得灵田、换丹药,甚至能像秦军修士一样领‘法牌’——这不是奴役,是活路。”他身旁的秦军融灵师则在演示“灵力转化术”,将散修体内驳杂的草原灵力,通过法家符文引导,转化为温和的可控灵力,引得散修们啧啧称奇。

一、散修归附:血泪过往与信任破冰

草原散修的归附,始于血与火的共鸣。他们多来自被匈奴征服的“丁零、浑庾、屈射”等部落,匈奴单于为扩张势力,不仅掠夺他们的灵脉资源,更将部落中的修士强征为“血祭奴”——每次举行血祭仪式,都要抽取散修的精血滋养邪术,反抗者会被炼制成“灵骨法器”,悬于祭天帐前示众。巴图所在的狼族,就是因拒绝提供“白泽兽”幼崽,全族被屠,仅剩他带着几名孩童逃入深山,靠吃灵草、躲妖兽才勉强存活。

蒙恬第一次与散修接触,是在肃清长城外围匈奴残部时。当时一支秦军巡逻队遭遇匈奴伏击,眼看就要被“血河阵”吞噬,密林里突然冲出数十名散修,他们骑着驯化的“灵鹿”,以“吹箭术”射出淬有“破邪草”汁液的箭矢,精准命中匈奴萨满的阵眼,帮秦军解了围。战后清点时,蒙恬发现这些散修的灵力虽驳杂,却对草原妖兽、邪术阵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们能通过风向辨别匈奴骑兵的方位,能通过草叶颜色判断灵脉是否被污染,甚至能听懂部分妖兽的嘶吼预警。

“你们为何帮秦军?”蒙恬问为首的巴图。巴图指着远处匈奴遗留的“灵骨法器”,声音嘶哑:“匈奴是我们共同的仇人。你们修长城护灵脉,我们懂草原破邪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从怀中掏出一块兽皮地图,“这是黑风谷的地形图,匈奴的‘妖兽巢’就在谷心,里面豢养着‘穷奇’残魂,他们还想靠血祭唤醒它——你们要想彻底破匈奴,离不了我们。”

信任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秦军修士中有人对散修心存疑虑,认为他们“灵力邪异,恐是匈奴细作”;散修们也怕秦军“用完即弃”,重蹈被匈奴奴役的覆辙。蒙恬为打破僵局,采取了三项举措:

-歃血为盟:在长城下的“灵泉”旁,蒙恬与巴图等散修首领共饮灵泉水,以法家“血誓符”为证,立誓“秦法护散修,散修助秦守边,有功同赏,有过同罚”,符生效时,双方指尖流出的精血在空中凝成“秦”字,融入灵泉,灵泉瞬间涌出暖流。

-资源共享:开放长城内侧的“灵田屯垦区”,为散修划分专属灵田,派启灵院学子教他们种植“耐寒灵谷”;法道学院的丹师则根据散修的灵力特性,改良“聚气丹”配方,加入草原特有的“暖阳草”,让他们服用后灵力更稳定。

-实战磨合:组建“秦散联军小队”,由秦军修士任队长,散修任向导,共同执行灵脉巡查、情报侦查任务。首次任务中,散修乌兰就通过“听声辨位”发现了匈奴隐藏的“蚀灵砂”仓库,帮秦军缴获了足以污染万亩灵田的邪物,蒙恬当场按军功赏她“灵田三亩、聚气丹二十枚”,让散修们看到了秦法“有功必赏”的诚意。

破冰的关键,是一次抵御匈奴反扑的战斗。匈奴残余势力联合草原“巫蛊部落”,欲趁冬雪封山时偷袭长城的“灵脉驿道”,他们布下“幻兽阵”,将沙石幻化成千军万马,试图扰乱秦军判断。就在秦军准备硬拼时,散修巴图认出这是“低级幻术,怕明火”,建议蒙恬“以‘烽火符’点燃驿道两侧的‘易燃灵草’,幻术遇火自破”。蒙恬采纳其策,火势起时,幻兽阵果然溃散,露出藏在其后的匈奴真身,秦军与散修前后夹击,斩杀敌修八百余人,缴获巫蛊法器百余件。经此一役,秦军修士对散修的态度彻底转变,巡逻时会主动分享丹药,训练时会请教草原战法,营中时常能听到法家术语与草原方言混杂的交谈声。

二、能力整合:法术互补与战术革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散修的加入,为秦军带来了全新的作战思路与法术体系。他们虽不精通法家的“军阵炼神”“法网阵”,却擅长利用草原环境、驯化妖兽、破解邪术,这些能力与秦军的法家术法结合,形成了“刚柔并济、攻防一体”的北境新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