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山海经?昆仑篇》抄本、《奇门遁甲开门方位考》、秦夷公的《灵脉嫁接术》残卷。
出发前夜,秦悼公在玄石高台为小队践行。他将秦惠公的佩剑 "承脉" 赠予芈原,剑鞘上的双纹在月光下流转:"此剑曾随惠公陛下镇守血灵塔,今托你之手,寻回我秦的生机。"
四、临行前的灵脉誓约
惊蛰的黎明,寻脉队在血灵塔废墟前举行誓师仪式。秦悼公的玄色王旗与小队的三色旗(赤、黑、青)在晨风中交织,祭坛中央的混元鼎碎片拼合成残缺的圆形,里面燃烧着用最后煞灵晶与清灵草混合制成的 "通脉香",烟雾在空气中形成扭曲的双纹。
"以盘龙灵脉之名,以月狼灵脉为证。" 秦悼公的血滴入鼎中,定脉珠碎片的青光将烟雾染成玄色,"今日你们西行,不是为了扩张,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荣耀,是为了传承。"
嬴禾率领北路队员单膝跪地,血络符在他们掌心组成 "死战" 二字:"若不能为中路打开通道,我等愿以血窍献祭死气!"
阿狼的南路队发出狼嚎般的誓言,煞灵纹在沙地上刻下月狼图腾:"哪怕只剩一骑,也要咬开昆仑山门!"
芈原的中路主力举起混元鼎核心,清灵术与双纹术在鼎中爆发:"定不负君上所托,带新灵脉的种子归来!"
仪式进行到高潮时,血灵塔废墟突然震颤。一块刻有盘龙纹的残石从塔顶坠落,正好嵌入混元鼎的缺口,通脉香的烟雾瞬间形成完整的双纹,与昆仑方向的星辰产生共鸣 —— 这是《周易》记载的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之变,既预示着凶险,也暗示着转机。
秦悼公接住残石,发现上面的纹路与嬴禾发现的血字坐标完全吻合:"这是灵脉的指引。记住,遇到绝境时,将此石与定脉珠碎片结合,或许能唤醒沉睡的灵脉。"
五、三路出发的暗流涌动
北路小队在第一夜就遭遇麻烦。嬴禾率领的五十人刚潜入黑风渊西侧,就撞上晋军的清灵巡逻队。赵午的侄子赵甲率领的锐士显然早有准备,清灵术旗帜在夜色中亮起,形成 "惊门" 阵形,将秦军困在断脉谷边缘。
"按预案,弃械诱敌!" 嬴禾突然砸碎携带的煞灵晶,黑色雾气瞬间弥漫,他的血络符在雾中化作虚假的灵脉波动,"让他们以为我们在抢夺断脉谷的残余灵气!"
赵甲果然中计,清灵锐士的阵型在追击时变得分散。嬴禾趁机率队钻入谷中狭窄的地缝,血爆术炸开的碎石将入口封堵,暂时摆脱了追兵,但已有七名队员被清灵术击中,血窍出现淤塞。
南路的阿狼队在西戎荒漠遇到诡异的蜃景。幽冥狼突然止步不前,鼻尖对着空无一物的沙丘低吼,阿狼的煞灵纹在此时剧烈发烫 —— 这是月狼灵脉的示警,《山海经》记载的 "玄龟迷阵" 已悄然启动。
"围成圆阵,点燃通脉香!" 阿狼将混元鼎碎片抛向空中,清灵术与煞灵术在鼎中形成旋转的光轮,"玄龟的背甲纹能迷惑神智,只有双纹术能破!"
光轮中的烟雾扭曲成狰狞的兽影,三名年轻的戎狄修士因心神失守,竟策马冲向蜃景,瞬间被流沙吞没,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阿狼的妹妹阿月突然高唱月狼族的古老歌谣,青黑色的煞灵纹顺着歌声蔓延,蜃景中的兽影出现了松动。
中路的芈原队在流沙之泽边缘发现异常。原本干涸的河床突然渗出黑色液体,与《昆仑灵脉图》标注的 "赤渊" 位置完全吻合,只是液体中漂浮的不是灵脉精华,而是密密麻麻的人形骨架,每个骨架的胸腔都插着晋军的清灵箭。
"是赵午的先遣队。" 芈原的清灵术在骨架上扫过,箭簇的青光仍未完全消散,"他们比我们早出发至少一月,却全军覆没在这里。"
最令人不安的是,骨架的排列方式明显是人为的,形成了《奇门遁甲》"死门" 的图案,显然是某种祭祀仪式。混元鼎核心在此时突然发烫,鼎壁上的双纹与河床的黑色液体产生共鸣,液体中竟浮出一张模糊的人脸 —— 正是失踪的嬴野,他的嘴唇翕动着,似乎在说 "饕餮... 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雍城的灵脉守护
秦悼公在寻脉队出发后,立刻启动 "灵脉守护" 计划。留在雍城的修士按《奇门遁甲》"休、生、杜" 三门布防,血灵塔废墟被改造成临时的双纹阵眼,用最后的灵气支撑着内城的防护罩。
"君上,外城的死气浓度已超过临界值。" 嬴芮的奏报上,附着用清灵术绘制的死气分布图,外城的灰色已与内城的赤色形成鲜明对比,"再不想办法,内城的灵田也要绝收了。"
悼公的应对之策是 "以煞养脉"。他下令开放黑风渊的废弃矿洞,让戎狄修士在那里布设 "煞灵聚灵阵",用可控的煞气中和死气,虽然风险极高,却让内城的灵气浓度暂时稳定下来。
"这只是权宜之计。" 悼公站在玄石高台,望着西行的方向,定脉珠碎片在他掌心闪烁不定,"若寻脉队失败,我们只能退守崆峒山,那里的混元圣塔虽已熄灭,至少地势险要。"
修士院的孩子们在此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嬴禾的弟弟嬴稷带领少年们,在血灵塔废墟前用石子摆出巨大的双纹阵,每天吟唱养脉谣,他们的血络符虽微弱,却在死气中形成了一道奇特的屏障,让内城的防护罩减少了三成消耗。
"传承不绝,希望不灭。" 秦悼公看着那些稚嫩的面孔,突然明白秦惠公为何要让年轻修士加入寻脉队,"灵脉可以枯竭,但只要有人还能画出双纹,秦国就不算真正灭亡。"
七、昆仑前夜的异象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