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公城的奠基石
秦文公从云雾山返回后的第三个月圆之夜,文公城的中心地带响起了夯土的号子声。三百名秦人和五十名归附的赤砂部后裔,正将一块重达千钧的玄石立为基石——这是从黑风渊深处开采的"定脉石",石心藏着一缕玄水灵脉的本源,用衍的话说,"能镇住传功阁的气运"。
嬴硕亲自为基石。他手持从云雾山带回的灵脉玉杖,杖头的墨绿珠子与定脉石产生共鸣,石面上浮现出繁复的金色纹路,与传功阁的设计图纸完美重合。这图纸是他根据隐士传授的奇门遁甲绘制的,整个楼阁呈"回"字形,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布局,正门对着玄水灵脉的流向,能最大限度汇聚灵气。
"君上,这传功阁的梁木需用'雷纹柏'。"负责木工的赤砂部老族长摸着胡须说,他的族人擅长辨识灵木,"这种柏树受过雷劫,枝干自带符文,能防妖兽冲撞。"
嬴硕点头应允。雷纹柏生长在岐山南麓的雷击区,需用修士的血窍之力才能砍伐。他派出伯阳带领二十名修士前往,临行前特意嘱咐:"只取枯死的树干,不可伤及活木——隐士说过,万物有灵,需存敬畏。"
传功阁的建设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期间,嬴硕每日都会抽出两个时辰在工地上指导。他让石匠在墙体中嵌入"破邪符"的原石,使楼阁具备自动净化煞气的功能;让符箓师在瓦片上绘制微型聚灵阵,确保阁内灵气始终浓郁;甚至亲自设计了典籍存放的密室,以玄龟背甲的碎片作为门板,能隔绝一切窥探神识。
最特别的是阁楼顶层的"观星台"。台面用十二块青石板拼成,对应十二祖巫的方位,石板上刻着《山海经》记载的星图。嬴硕时常在此打坐,据说在月圆之夜,若能与星图产生共鸣,就能隐约听到上古祖巫的低语。
"君上,为何要在传功阁旁建试法场'?"仲壬不解地问,他看到工匠们正在西侧挖掘深坑,坑底铺满了烛阴蜥的鳞甲。
"术法若不经实战检验,终究是纸上谈兵。"嬴硕望着正在演练新术法的修士,他们用刚学会的"御物符"操控木剑,虽然还很生涩,但比起单纯的血窍搏杀已进步良多,"试法场就是让修士们磨合术法的地方,坑底的鳞甲能缓冲法术冲击,避免误伤。"
传功阁即将竣工时,嬴硕收到了边境传来的急报:犬戎的骨狼部和沙蛛部正在集结,似乎在酝酿一场大的动作。伯阳建议暂缓竣工大典,先加强防务,嬴硕却摇了摇头:"越是此时,越要让族人看到希望。传功阁不仅是藏书之地,更是秦国修士的信心之基。"
二、典籍的收集与整理
传功阁落成当日,举行了盛大的入藏仪式。嬴硕穿着玄色祭服,率领百官和修士代表,将第一批典籍送入阁楼。为首的是三本最珍贵的着作:
《秦法基础术》:由衍牵头整理,汇总了云雾山隐士传授的符箓、阵法、灵材知识,每一页都用文鳐鱼胆汁绘制插图,灵气流动时插图中的术法会自动演示。
《血窍诀补注》:嬴硕亲自批注,将聚气诀与血窍修炼结合,新增了"血灵转换"的法门,能将吸收的天地灵气转化为血脉之力,大幅降低爆体风险。
《西陲灵脉图》:石留下的古卷基础上增补而成,标注了已发现的七处灵脉节点和对应的守护妖兽,附带玄龟提供的"避煞路线"。
"这些典籍需分类存放。"负责典籍管理的修士李兑(虚构)建议道,他是玄伯的弟子,擅长文字工作,"可按'功法'、'符箓'、'阵法'、'灵材'、'杂记'五类划分,每类又分上中下三品,方便查阅。"
嬴硕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制定了严格的借阅制度:下品典籍可自由翻阅,中品需修士队长批准,上品则必须由国君或传功阁令(衍暂任)亲自许可。他还特别设立了"拓印处",用灵墨将重要典籍拓印副本,供普通修士学习,原件则存入玄龟背甲密室。
收集典籍的过程充满波折。为了获取完整的《血窍诀》古本,嬴硕派人翻遍了襄公时期的旧据点,最终在一个坍塌的石窖中找到,竹简已受潮发霉,李兑带着三名修士用"凝气符"小心烘干,整整用了十日才修复完毕。
更艰难的是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术法残篇。秦人中流传着许多不成体系的土法,比如用妖兽血画符、以生辰八字布阵等,其中不乏精妙之处,但也夹杂着大量谬误。嬴硕让传功阁的修士挨家挨户寻访,将这些残篇收集起来,由他和衍逐一甄别。
"君上,这'血祭阵'太过阴邪,需用活人献祭,不如焚毁。"衍拿着一卷从犬戎俘虏处缴获的竹简,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