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最后的“摊牌”

汉东省委常委会议室,气氛庄严肃穆,甚至带着几分审判的意味。

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会议,这是一座角斗场。

一场决定着汉东大学未来归属,也决定着汉东省内新旧势力最后一次正面交锋结果的、无声的角斗场。

省委书记沙瑞金居于主位,神情平静,看不出喜怒。

他只是用手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那不疾不徐的节奏,却掌控着整个会场的呼吸。

“同志们,”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就将整个会场的气氛彻底压了下来,“今天请大家来,只为一件事。关于汉东大学新任校长的提名人选,组织部和教育厅的前期考察工作已经结束。现在,我们就来议一议,这个位置,究竟该由谁来坐。”

第一个发言的,依旧是省委组织部长吴春林。

他强撑着最后一丝镇定,将那份早已被祁同伟的舆论风暴冲刷得毫无意义的考察报告,用一种四平八稳的语调,再次宣读了一遍。

然而,当他念到对赵秉谦那“作风稳健、群众基础好”的评价时,自己都觉得有些底气不足。

在完成了所有程序性的铺垫后,他终于图穷匕见,做出了最后的、也是最顽固的挣扎。

“瑞金书记,各位常委,”他站起身,姿态谦恭,话语里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组织原则”,“我个人认为,祁书韵同志虽然学术水平高,社会反响好,但她毕竟长期在省外工作,对我们汉东的具体情况不熟悉。而赵秉秉谦同志,是我们教育系统自己培养起来的、根正苗红的干部,更了解我们汉东的教育生态。从有利于班子稳定和工作延续性的角度看,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赵秉谦同志。”

这番话,如同“倒祁派”最后的集结号。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片尴尬的沉默。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高育良,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我倒是有几点不同的看法。”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大教授特有的那种理论高度和逻辑力量,瞬间就将吴春林那看似无懈可击的“本土论”,撕开了一道缺口。

“同志们,我们选大学校长,选的是什么?是选一个懂得平衡关系的官僚,还是选一个能引领思想、开拓未来的教育家?”

“祁书韵同志的学术成就,已经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她心系寒门、为学生请命的情怀,更是赢得了全省数百万师生和家长的拥护!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她具备了我们新时代教育家最重要的两种品质——德才兼备!”

他看着在座的常委,声音陡然变得激昂:“我们汉东大学需要的,不是一个只懂得在文件堆里打转的守成者,而是一个能够带领这所百年学府,重新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开拓者!我认为,祁书韵同志,完全符合新时代对我们高等教育领军人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