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委招待所,三号贵宾楼。
中组部考察组组长郑国梁的房间里,气氛与一周前他们刚刚驾临时,已经截然不同。
书桌的右侧,那堆散发着阴暗气息的、充满了恶意揣测的匿名“黑材料”,已经被整齐地捆好,推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仿佛一堆无人问津的、散发着霉味的故纸堆。
而书桌的左侧,也是正中央的位置,则摆放着几份全新的、滚烫的报告:省公安厅关于“11·15”特大持枪抢劫案的详细结案报告,那份堪称完美的法医鉴定和物证分析,以及厚厚一叠从香港和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上剪报下来的、关于山水集团新闻发布会的正面报道,标题无一例外都是溢美之词。
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这泾渭分明的左右两侧,像一场无声的审判,将光明与黑暗,分割得清清楚楚。
考察组的几位核心成员,都聚集在这里,进行着最后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碰头会。
他们的任务,是在今天之内,为祁同伟的这次晋升考察,写下最终的定论。
“同志们,都谈谈吧。”郑国梁开口了,声音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一周的考察,材料都看过了,话也谈完了。对祁同伟同志,大家现在是个什么看法?”
负责具体谈话的副组长率先发言,他的表情有些复杂:“组长,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位祁厅长,是抱着很大的疑虑的。那些匿名信里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他个人历史上的‘污点’,确实触目惊心。但是,这一周接触下来,尤其是经历了两件大事之后,我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
他拿起那份关于“11·15抢案”的报告,语气中充满了钦佩:“一个公安厅长,在晋升的关键时期,敢于立下‘破不了案就辞职’的军令状,还敢亲临一线与悍匪枪战,甚至因此负伤。这份担当和血性,在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不多见了。”
另一位年轻的成员也点了点头,补充道:“还有香港那场舆论战。对手的攻击角度极其刁钻,换做任何一个干部,恐怕都已经是焦头烂额,百口莫辩了。但他不仅能全身而退,还能将计就计,把一场泼脏水的危机,转化为一次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和地方政府开明形象的正面宣传。这种化危为机的能力,确实……非常人所及。”
郑国梁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知道,祁同伟已经用无可辩驳的实际行动,征服了他的团队成员。
他缓缓地拿起那份祁同伟亲手递交的、长达万字的《我的检讨》,目光在上面停留了许久。
“你们说的,都对。”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历经风霜的通透,“一个干部,我们不能只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