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接受任何欢迎宴请,甚至连省委准备的、关于汉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汇报材料,都只是让工作人员收下,并未翻看。
进驻招待所的当天下午,一份详尽的考察工作计划,就送到了省委办公厅。
计划表上,时间被精确到了分钟。
未来一周,他们将密集地与超过五十名相关干部进行个别谈话,范围涵盖了省政法委、省公安厅、省检察院、京州市委市政府,甚至还包括了几位已经退休的、与祁同伟有过工作交集的老领导。
同时,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材料清单,也一并送达。
他们要求调阅祁同伟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全部人事档案、历年考核评定、以及他在主导侦办丁义珍案、陈海遇袭案等所有重大案件中的全部卷宗和会议记录。
这种掘地三尺般的、不留任何死角的考察方式,让汉东省接待的同志们倍感压力。
然而,这只是摆在明面上的、属于“阳光”之下的常规操作。
在暗处,另一股更加汹涌的暗流,正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考察组手中。
考察组进驻的当晚,组长郑国梁的房间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那是他多年前在地方工作时的一位老同事,如今已是京城某部委的一位司长,这次“恰好”也来汉东出差。
“老郑啊,多年不见,你还是这副老样子。”老同事泡着茶,看似在闲聊,“听说你们这次,是为那个祁同伟来的?这个年轻人,我在北京都听说了,不得了啊,上天入地的,跟孙悟空一样。”
郑国梁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品着茶。
老同事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不过啊,外面的传言,也挺多的。都说他能有今天,全靠他那个当过省政法委书记的老岳父。还有人说啊,他为了上位,抛弃了青梅竹马的恋人,在大学操场上,给现在的妻子……唉,惊天一跪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但要是路子走歪了,德不配位,那可就要出大问题了。”
老同事走后,郑国梁的桌上,多了一份没有署名的“情况反映”。
第二天,考察组的一位年轻成员,在与汉东大学的一位老教授进行“常规”谈话时,那位老教授在谈话的最后,又“无意”中提起了当年那场轰动全校的“求婚事件”,言语间充满了对“现代年轻人价值观扭曲”的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