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漕运官吏克扣粮饷,若尽数问斩则伤朝廷仁厚,若姑息纵容则害黎民生计。
故臣请效'郑伯之法':首恶流徙,胁从赎铜..."
——将经学争议巧妙引向漕运改革,既显学识,又避党争。
午初时分,殿内忽然响起窸窣的脚步声。
张时安正撰写《刑狱论》,忽觉身侧光线一暗。
余光瞥见明黄龙袍的衣角,九龙纹的刺绣在日光下几乎灼伤人眼。
"好个'五听断狱'。"
低沉的声音在头顶响起,惊得他笔尖一颤。
别说在张时安被吓了一跳,毕竟他是真没想到皇帝竟然会亲自开口。
就连坐在他旁边的几位考生,本来就知晓皇帝在巡查,突然的声响,的确是让他们惊吓的猝不及防。
不过好在都是久经考场之辈,倒是没有人闹出殿前失仪的事情来。
皇帝竟亲自俯身看他答卷!那篇《刑狱论》中,他刚写到"察色、听气、观眸、审辞、考行"的五种审讯之法。
"朕记得,这是《周礼》秋官的旧制?"
"回陛下,"张时安保持执笔姿势不敢稍动,"臣参酌《疑狱集》案例,发现凡冤案必有'五听'失察之处。"
一只戴着玉扳指的手突然点在他某段文字上:"这'枷锁轻重当以罪定',与现行《大明律》有违啊?"
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他确实写了"轻罪者戴柳木枷,重罪者用铁枷",而现行律法一律用二十五斤重枷。
"陛下明鉴,"他笔锋一转在稿纸补道,"臣所谓'轻重',非指刑具,实乃拘押时限..."
皇帝忽然轻笑,那笑声惊飞了殿外梧桐上的雀鸟。
得到满意的答复,皇帝并没有在此逗留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