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的公文快马加鞭,从京城发往各州府县衙。
短短半月,全新的二十四节气表便贴遍了全国各地的城门、驿站、学堂,甚至连乡野村头的告示栏上都钉上了这份由朝廷颁布的农事指南。
起初,老百姓们只是好奇地围观,毕竟朝廷发下来的东西,多半是些晦涩难懂的官样文章。
可这一次不同——这节气表写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防旱防涝,甚至连哪一天该注意虫害都写得明明白白。
"哎哟,这节气表可不得了!"
村口的老汉李大柱眯着昏花的眼睛,指着告示栏上的文字,对围观的村民说道。
"你们看,这'小满'往后推了两天,'霜降'提前了三天,这不就跟咱们祖祖辈辈种地的经验对上了吗?"
"可不是嘛!"旁边的王婶一拍大腿,"
去年咱们按老黄历种麦子,结果霜降来得早,冻坏了一半收成。
要是早按这个节气表来,哪会亏那么多粮食?"
"这节气表谁写的?该不会是神仙托梦给皇上的吧?"一个年轻后生挠着头问道。
"听说是个叫张时安的举人老爷研究出来的!"
村里的教书先生捋着胡须,一脸钦佩,"这节气表可不是随便写写的,里头连星象变化都算进去了,准得很!"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张时安的名字渐渐在民间传开。
农人们按新节气表耕种,收成竟比往年好了不少。
渐渐地,各地百姓开始自发地给张时安立长生牌位,甚至有些地方还建起了"张公祠",祈求风调雨顺。
"这张举人可真是活菩萨啊!"
江南某个村庄的老农跪在简陋的祠堂前,虔诚地磕头。
"要不是他的节气表,咱们今年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京城,紫禁城。
皇帝对张时安的节气表极为满意,钦天监经过反复验证后,确认新节气表比旧历更加精准。
于是,皇帝下旨——重赏张时安!
"传朕旨意,赐张时安黄金百两,御笔亲题'经天纬地'匾额一块,另加封'农事博士'衔,准其日后入翰林院修撰农书!"
圣旨一出,满朝震动。
要知道,"农事博士"虽非实权官职,却是皇帝亲自赐封的荣誉,意味着张时安的名字将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