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回书院

而这位周学子,开口就是真的牛。

“曾携春风踏青山,笑谈花月几时还。

今朝独对旧时路,满目秋霜不胜寒。”

明明都还是少年人,却已经开始怀念起了,他们年少的时光。

要知道,这样的感悟,估计等到物是人非之后,才能够有所思。

只能说,古代的学子是真的厉害,反正,他这个,不算地道古代人,是真有点,干不过这些天赋奇佳的天才们。

而随着,这一位的诗才落下,欢呼起哄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当然,每个人都参与了进去,不过更多的,写的都是少年人的意气风发。

对于年少的感悟,还是欠缺了点火候。

少年人,本身就对于 春风得意,正当时, 更加的有体会。

所以,写出来的诗句也是最热烈,最贴合他们少年心境。

众人笑闹到夜半时分,聚到最后,就连学兄们也参与了进来。

要不是,为了明日早上入学的第一个教训,开学考试,估计还要闹到更晚。

回到学舍,四人随便收拾了一下,就早早睡下了。

第二日,再次来到学堂,所谓新年新气象,不论是夫子和学子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对新的一年,充满的干劲,活力满满。

师生和睦,的画面也并没有持续多久,再随着每个人交上去的课业堆积如山之后。

其中几位看起来份量少了一截,那可是心虚的不行。

再加上朱夫子这个笑面虎,说话的阴阳怪气和语言艺术,很快那几个学子就已经羞愧的无地自容了。

随着他们这段时间的成果交上去,过关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至于没过关的,又不关他们什么事了。

反正张时安是蛮佩服的,夫子们的工作能力,这么多的课业,都非常的 有耐心看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顺便还会指出他们不足之处,而接下来,就到了最重要的时刻。

检验他们成果的时候到了,课业是课业,真正上考场了,还得看自己的真本事。

随着那好几十张的考卷发下来,就连张时安也是忍不住叹气的程度。

他都怀疑,放假这段时间,夫子们根本就没有休息过。

一定是日夜不休,在给他们,准备难题。

就这数量,怪不得当初,致远书院入学考试,就能做到,每人一份考题的程度。

要放在其他地方,反正张时安是真不敢相信。

随着考试开始,张时安也不得不认真起来。

夫子们果然是憋了大招,瞧瞧这考题真不是普通人能想出来的 。

“《诗经·小雅·鹿鸣》是一首宴饮之诗,展现了君臣之间的和乐景象。

请结合《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该诗所体现的礼仪规范、道德观念以及政治理想。

探讨其在古代社会的教化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

题不难,就是有点绕。张时安开始明明梳理。

“《诗经·小雅·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之诗,诞生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之下。

彼时周王室企图借由礼、乐构建稳固统治秩序,此诗便应用于诸侯朝觐、天子宴飨场合,有着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功用。

从礼仪规范层面剖析,诗中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开篇,借鹿群相呼觅食类比君王招贤,宴会上从君王亲迎、献酬之礼,到依据身份的座次安排、服饰举止规范,严格遵循“尊尊亲亲”原则。

界定君臣、主宾尊卑位次,推动王朝秩序运行。

在道德观念维度,君王宴膳为求贤、施仁政,臣属怀忠赴约、进诤言,主宾间诚信交流。

“仁”“忠”“信”等道德准则由此彰显,为社会筑牢精神根基。

其政治理想蕴含着周王朝“协和万邦”、君主德政感召、臣下贤能辅弼以共创太平盛世的追求,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典范。

就教化功能而论,贵族子弟借此习得君臣准则,成长为栋梁,庶民百姓受其感染向往文明、规范言行,促进全社会浸润礼义。

历经岁月,《鹿鸣》成为华夏文化标识,后世文人雅集、国家典礼外交场合常引其典故。

承载的好客、尚礼、求贤精神融入血脉,彰显礼仪之邦形象,诉说古老“和”“礼”哲学,传承华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