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南诏风云(三)

大乾的使团抵达时,洱海刚涨过春汛。李安宁公主站在船头,穿着件南诏样式的披毡,毡子上用金线绣着长安的朱雀。她身后跟着的使团成员里,有大乾朝的文官,有吐蕃的使者,还有几个混血的乐师,他们手里的乐器,既有汉地的琵琶,又有南诏的芦笙,还有吐蕃的扎念琴。

“妹妹可还记得长安的上元灯节?” 李安宁拉着玉螺的手,登上五华楼,“我带了些新做的灯笼,上面画着南诏的‘风花雪月’。” 灯笼被点亮时,玉螺看见其中一盏上,画的是她和李安宁在大明宫的初见,画师竟把她的南诏服饰和李安宁的乾式宫装画得浑然一体。

使团带来的礼物里,有架巨大的编钟。钟架上雕刻的纹饰,融合了唐的龙、南诏的虎、吐蕃的狮。“这是三省工匠合做的,” 乾朝使者指着编钟,“敲起来,三个调子能合在一处。” 当第一声钟响穿过羊苴咩城,玉螺看见街上的百姓,无论乾朝人、南诏人还是吐蕃人,都同时抬头望向天空。

异牟寻王在太和殿设宴。席间,李安宁献上的舞姬,跳的是改编过的《秦王破阵乐》,舞步里既有唐人的刚劲,又有南诏的柔美,还有吐蕃的豪放。段宗榜看得兴起,竟拔剑起舞,他的剑法里,有吐蕃的劈砍,有南诏的刺杀,还有唐人的格挡。

宴后,玉螺带李安宁去看 “和融坊” 的锦缎。那块巨大的锦缎已近完工,在月光下泛着五彩的光泽。“我打算在中间再加些图案。” 玉螺指着留白处,“就画我们三人 —— 你、我、吐蕃公主,在苍山脚下种棵菩提树。”

李安宁忽然从袖中取出半面铜镜,与玉螺的那半合在一起。完整的镜面上,朱雀门与三塔的倒影重叠,月光穿过镜面,在锦缎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明年,我想请南诏的织工去长安,” 李安宁轻声说,“让他们教长安的姑娘织点苍山锦。”

玉螺望着窗外的洱海,水面上倒映着三个月亮 —— 一个是大乾的,一个是南诏的,一个是吐蕃的。它们在水波里轻轻摇晃,最终融成一片皎洁的光晕。

火把节那天,苍山脚下聚集了数万人。玉螺站在祭台中央,左手牵着李安宁,右手拉着吐蕃公主墀玛伦。她们面前的祭火熊熊燃烧,火焰里,投下三个交织在一起的影子。

祭台的供桌上,摆放着三样祭品:大乾的月饼,南诏的饵块,吐蕃的糌粑。郑回、段宗榜、论恐热并肩而立,他们手里的火把,分别来自长安的柏木、南诏的松木、吐蕃的桦木,燃烧时却冒出同样颜色的青烟。

“当年阁逻凤王立《南诏德化碑》,说‘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 异牟寻王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他手里高举着那面合璧的铜镜,“今天,我们要让这面镜子告诉后人,南诏、大乾、吐蕃,本就该像这日月,同照一片大地。”

随着国王的话音,数万名百姓同时点燃火把。火光中,玉螺看见汉人的袍服、南诏的披毡、吐蕃的氆氇在流动,像三条色彩不同的河流汇在一起。乐师们奏响了新编的乐曲,唐人的宫商、南诏的角徵、吐蕃的羽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谁也说不清出处的歌谣。

李安宁忽然拉起玉螺和墀玛伦的手,往火圈外跑去。她们的裙摆扫过地面的火星,在草地上留下一串燃烧的足迹。身后,数万人跟了上来,火把的洪流像条巨龙,缠绕着苍山,倒映在洱海里,分不清哪里是山火,哪里是星光。

在蝴蝶泉边,三个姑娘停下脚步。玉螺从头上拔下金翅鸟冠,李安宁取下凤钗,墀玛伦解下绿松石项链,将它们一起埋在泉边的泥土里。“让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 玉螺轻声说,泉水倒映着三个笑脸,像一朵并蒂而生的花。

夜深时,玉螺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欢歌。阿蛮进来禀报,说 “和融坊” 的织工们连夜赶制了面巨大的旗帜,上面用三种文字写着 “和” 字。玉螺笑了笑,她知道,从今天起,苍山的雪与长安的月,将永远照在同一片土地上,再也分不清彼此。

南诏天启十三年孟夏,苍山十九峰的积雪尚未褪尽,洱海风浪却已带着灼人的暑气。阳苴咩城的宫墙在暮色里泛着青灰,南诏王异牟寻的寝殿内,鎏金铜灯映着帐幔上绣的苍山神祠图,烛火被穿堂风搅得忽明忽暗。

“赞普的使者还在太和城驿馆?” 异牟寻的声音裹着痰音,枯瘦的手攥着锦被,指节泛白。榻前侍立的清平官郑回躬身应道:“是,论莽热带了三百骑兵,说要等王上亲授盟约。”

郑回原是大乾西泸县令,安史之乱后被南诏俘虏,因通经史被异牟寻重用,官至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他袖口的皂色缎子沾了些药渣,那是方才给王上煎药时溅上的。

帐内忽然静了,只有铜漏滴答。异牟寻望着梁上悬的鎏金铃,那是去年大乾使者韦皋送来的,铃上刻着 “永结盟好” 四字。他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郑回忙上前轻叩他的背,却见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

“传寻阁劝来。” 异牟寻喘着气说。世子寻阁劝今年二十岁,正在城东的演武场操练羽林军。听到传唤时,他正挽着一张牛角弓,箭矢穿透了百步外的皮靶。侍卫来报时,他把弓往地上一掷,玄色劲装的下摆扫过场边的积水。

“父王。” 寻阁劝跪在榻前,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他闻到帐内浓重的药味,混着一种若有若无的腐朽气。异牟寻的手抚过他的头顶,那只手曾握过剑、签过盟约,此刻却抖得厉害:“吐蕃狼子野心,若我去了,你需记着 —— 苍山会盟的血誓,不能破。”

五年前,异牟寻与大乾使者崔佐时在苍山神祠盟誓,弃吐蕃附唐,刻碑立誓。那时寻阁劝才十五岁,跟着父王在神祠前杀了三牲,血涂在碑上时,他闻到松香与血腥气混在一起。

“儿臣记得。” 寻阁劝的声音发紧。他知道父王说的是什么 ——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近来频频遣使,许以盐池与牛羊,要南诏重新归附,共抗大乾。

三更时,郑回刚走出寝殿,就见太和城方向燃起了三堆火。那是驿馆的信号,他心里一沉,快步走向城门。太和城驿馆的木楼已燃成火团,吐蕃使者论莽热带着骑兵正往城西突围,羽林军指挥使段俭魏率部拦截,马蹄声踏碎了夜的寂静。

“郑清平官!” 段俭魏在马上喊道,他的银甲映着火光,“论莽热说王上背盟,要带兵闯宫!” 段俭魏是白蛮大姓,段氏世代为南诏将领,他祖父曾随皮逻阁统一六诏。

郑回望着火光里厮杀的人影,忽然想起去年韦皋送来的信,说吐蕃在金沙江畔增了兵。他对段俭魏道:“围而不杀,留活口。”

驿馆的火是被一支火箭点燃的。论莽热站在西楼的回廊上,看着手下骑兵砍倒南诏驿卒,嘴角勾出冷笑。他靴底沾着血,那是方才杀驿丞时溅上的。

“清平官到了!” 有骑兵喊道。论莽热转身,见郑回披着件素色披风,站在火光外的空地上,身后跟着两百羽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