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们很聪明,他们都能照顾得了其他孩子的。”
明娜嬷嬷有些焦急地说着,她是真不想麻烦别人,因为她也知道现在的根据地情况不是很好。
而且再说了在带孩子这方面她也有着几十年丰富的经验,以前在沃尔夫格勒的时候,她一个人就能带起十多二十个小娃娃。
光靠她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基本上都大一点的孩子在照顾小一点的,大家一个照顾一个,才是明娜嬷嬷能把那么多孩子给顺利养大的诀窍。
从明娜嬷嬷这里出去的孩子都是十分团结,他也比平常的孩子都更能吃苦,更加乐观。
这些成年的孩子们基本都在第一时间加入到了叶格林的队伍当中,那时候都还没有革命军这个称呼,有的是雷曼沼泽游击队和三马酒馆保卫队。
很多人牺牲在了那场惨烈的战役中,但也有很多人在战后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军战士。
从明娜嬷嬷这里出去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成为了政工干部,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冲在了最前面,而且也一直秉承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原则。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他们极强的动手能力,不管是缝衣服也好、还是帮人补皮鞋,亦或者照顾伤员,他们样样精通,因为这些技能早就在明娜嬷嬷这里学过了。
明娜嬷嬷不太想麻烦别人的想法是值得尊重的,但保育院的事情可不是小事。
保育院是留守孩子的地方,从理论上来说这里好与坏是不影响根据地正常运作的,也不会对根据地的发展有什么特别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也不过是抛开了人这一层因素,从制度上来分析的而已。
真正一个人的视角去看,事情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革命军一直以来对于孩子都是格外照顾的,其优先级甚至在有些时候能在伤员之上。
现在整个根据地粮食储备不足,就连重体力劳动者的伙食供应标准都从原本制定的每人每天12到14两降低到了6到8两。
而保育院却没有受此影响,10到14岁的孩童依旧是按照每天8两的食物在供应,4到10岁供应6两粮食,4岁以下则是2到4两,并且尽可能供应奶粉或者其他奶制品。
革命军现在的肉类获取有限,基本都只能靠打猎来间断性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