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男女差距

众所周知,明朝皇家崇尚道教,所以在明代的时候,武当山就被钦定为皇室家庙。

同时,因为得国正,所以大明朝廷对民间武术,不仅不打压,反而相当支持。

甚至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召集军中善武者前往各地指导练兵,还专门编撰了《教练军士律》等武术书籍,大量刊印,广泛发行。

就连一众皇子和官员之子,也曾有一段时间,被要求前往专门的学堂学习武术,之后才能读书。

而且随着武举制度的完善,各类武学院大量开辟。

这些都导致明朝习武之人越来越多,即便是文人,也经常有着一两手武艺上的绝活。

正因如此,文人对于武艺招式和技巧的记载也越发清晰,武学理论更是突飞猛进,留下了众多高深的武学思想,华夏各类武术技法被系统总结,正式形成了鲜明特点和传承。

当时武当山上的道人,既有闲工夫又识字,还和明朝皇家关系紧密,若是不响应皇家的喜好练武,才是一件怪事!

事实上,那在《王征南墓志铭》上记载的,传承于“武当丹士张三丰”的“内家拳”,也正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产物!

而后随着东南倭乱,这门拳术通过投军的道士,和军中拳术结合之后,又随着军士传入民间,并最终演化为陈家沟的“长拳”,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中,流传民间的武艺没有留下来。

留在军中的拳术,与满蒙的摔跤结合,最终成为了“善扑营”中流传的“华夏跤”,并被云泷道长学会。

然后因为云泷将道家引导术再次揉入华夏跤中,反而激活了华夏跤中内家拳的基因。

只是少了几百年的总结和规划,所以此刻有些粗俗,显得不伦不类罢了。

但不论如何,云泷道长自创的这套拳法,恰与原先世界中太极的路径相似,最终成就出“绵里藏针”的独特风格。

也就是说,她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可能误打误撞复现了内家拳的演变过程!

“所以……”云泷微微睁大眼睛,“我现在练的,其实是‘古法太极’?”

“算是歪打正着。”董峰点头,“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所谓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你再将三节下沉三寸,然后想象腰腿中撑起一个大球。”

云泷下意识照做,气息一沉,原本僵硬的胯部突然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