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解释,仿佛这样,自己也能成为那汇聚成文明之光的一星半点。
与此同时,远离广场喧嚣的“明伦书院”内,夜深人静,只有值班室还亮着一盏孤灯。苏明远,这位体内栖息着古代状元灵魂的现代青年,并未入睡。他坐在书院的监控显示屏前,屏幕正分格显示着书院各处的实时画面,而主画面,则锁定在故宫广场的直播链接上。
他清晰地看到了雕像“发光”的全过程,也看到了弹幕上热烈的讨论。与其他人的激动或好奇不同,苏明远的心中,翻涌起的是一股更为复杂、难以名状的情愫。
他的目光穿透屏幕,仿佛回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清晨。不是秋分的子夜,而是春日的一个黎明。他,大靖王朝年轻的状元郎,在琼林宴后莫名昏厥,再度醒来时,已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洁白、明亮,充斥着奇怪声响和器械的“病房”。阳光,同样是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斜斜地照进房间,恰好落在他胸前。那里,不知何时,佩戴上了一枚样式奇特的护符,非金非玉,触手温润。阳光洒在护符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晕,那光芒,不像此刻雕像反射的月光这般清冷,而是带着暖意,仿佛在安抚他惊魂未定的心绪,又似在为他照亮这条通往未知世界的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来……如此……”苏明远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面前书桌上的一方古砚,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着一丝清明。
“明远,这么晚还没休息?”书院的老院长,一位精神矍铄、学养深厚的长者,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看到屏幕上的景象,了然一笑,“你也看到直播了?倒是应景,全球护符日,这双生魂雕像闹出这么大动静。”
苏明远微微颔首,接过老院长递来的另一杯茶,茶香袅袅,沁人心脾:“院长,您觉得,这真是巧合吗?”
老院长在他身旁坐下,目光也投向屏幕中那泛着微光的雕像:“物理学上,是的,月相、风速、灯牌角度,种种条件恰好具备。但从人文角度看……”他顿了顿,啜了口茶,意味深长地说,“世间许多所谓的‘神迹’或‘异象’,或许本就是人心投射的结果。当千万人心中怀有同一种念想,同一种热忱时,谁又能断定,这种集体的精神力量,不会在某个契机的引动下,呈现出某种可见的‘光’呢?”
苏明远沉默着,老院长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他心湖,漾开层层涟漪。他想起了自己初到这个世界时的惶恐与格格不入。是这所书院收留了他,让他有机会接触这个时代的浩瀚知识,也让他得以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触碰那些深植于他骨髓里的传统文化。他教学生们写毛笔字,讲解古文典籍,有时也分享一些古代的礼仪风俗。他看到那些年轻的眼睛里,从最初的好奇,到逐渐燃起真正的兴趣,甚至有几个孩子,开始主动去查阅资料,去学习那些曾被他们视为“老古董”的东西。
那种眼神,他依稀记得,在千年之前,当他还在翰林院与同僚切磋学问,当他看到市井间有孩童捧着启蒙读物认真诵读时,也曾见过。那是求知的光,是传承的火种。
“院长,”苏明远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悟透的光芒,“我好像明白了。雕像从未真正‘发光’,它只是石头与金属的造物。那月光穿透云雷纹的投影,不过是自然现象。甚至全球护符灯的同时点亮,也只是人为设定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