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肾凝水疽

“这是‘寒凝气滞’的疼。”先生解释,“寒邪入肾,气血凝滞不通,所以疼;水湿凝滞成疽,重量下坠,所以是坠疼。而遇温则减,是因为温能散寒、能通气血——就像冰遇热会化,寒邪遇温会散,气血通了,疼痛自然就减轻了。”

他让弟子取来一个暖手炉,放在男子腰侧,男子顿时舒了口气:“就是这种感觉!暖一暖,疼就轻多了!”

(三)全身之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除了腰部的症状,全身还有‘水寒’的表现。”先生搭在男子腕间的脉,脉象沉迟无力,“你是不是总觉得冷,手脚冰凉,哪怕盖着被子也暖不热?”

男子连连点头:“是!尤其是脚,白天还好,夜里躺在床上,脚冷得像冰坨,得用手捂着才能睡着。”

“这是‘肾阳虚’的表现。”先生道,“肾主阳气,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肾气受损,阳气无法温煦全身,所以畏寒肢冷,手脚冰凉——脚是肾经的起点,阳气最弱,所以脚最冷。”

他又问:“小便是不是很少,颜色清淡,尿的时候费劲?”

“对!”男子道,“这三天小便越来越少,每次都尿一点,尿得慢,颜色像清水,不像以前是黄色的。”

“这是‘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先生解释,“肾主水液代谢,肾气受损,无法推动水液排出,所以小便不利;水液停滞在体内,无法转化为津液濡养全身,所以小便颜色清淡——就像泉眼被堵住,水流不出来,池子里的水也会变得浑浊(此处指水液停滞,而非小便浑浊),但因为是寒邪凝滞,没有热邪,所以小便颜色清淡。”

(四)舌脉之象: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最后,先生让男子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边缘有齿痕;再看脉象,沉迟无力,像敲在棉花上的鼓点,微弱而缓慢。

“舌淡苔白,是寒邪内盛的表现;舌苔白腻,是水湿凝滞的表现;舌边齿痕,是肾气虚弱,无法运化水湿,湿气浸淫舌体所致。”先生指着舌头,“脉象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无力主虚——说明寒邪在里,肾气虚弱,这是肾凝水疽的典型舌脉。”

他总结道:“这些症状,从体表到全身,从舌脉到感受,全是‘肾寒水凝’的外显。就像一棵大树,根部(肾)被冰水浸泡,树干(腰)就会肿胀,枝叶(全身)就会枯萎——要治这病,就得‘温肾散寒,利水化疽’,像给根部添柴生火,把冰水烤化,让水液重新流动。”

三、治疽之法:金匮肾气丸配核桃,灸命门穴蒸水化疽

“肾凝水疽的治法,分两步:一是内服‘金匮肾气丸’,补肾气、温肾阳;二是外用艾灸‘命门穴’,引火归元、蒸水化疽。再用核桃为引,增强补肾之力。”仲景先生走到案前,提起狼毫笔,写下药方。

(一)金匮肾气丸:温肾散寒的“点火”之药

竹简上的药方,是金匮肾气丸的经典配伍:附子十克(炮),肉桂六克(去皮),熟地黄二十四克,山茱萸十二克,山药十二克,泽泻九克,牡丹皮九克,茯苓九克。

“这方子,是‘阴中求阳’的典范。”先生指着药方,“附子、肉桂是‘点火’的药——附子大热,能温肾阳、散寒邪,像灶火的‘干柴’;肉桂辛热,能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像灶火的‘火种’。二者相配,能快速点燃肾中的‘灶火’,驱散寒邪。”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是‘添柴’的药。”他继续讲解,“熟地黄滋阴补血,填精益髓,是肾的‘养料’;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防止肾气外泄;山药补脾益肾,固肾益精。肾属水,需要阴液的滋养,就像灶火需要柴薪——只有柴薪充足,灶火才能烧得旺。这三味药,都是滋阴补肾的,能‘阴中求阳’,让阳气有根基,不会虚浮。”

小主,

“泽泻、牡丹皮、茯苓是‘除水’的药。”先生指着最后三味药,“泽泻利水渗湿,能排出肾中的水湿;牡丹皮清热凉血,能防止附子、肉桂的热性太过,灼伤肾阴;茯苓健脾利湿,能协助肾运化水湿。这三味药,就像‘疏通管道’的工具,把凝滞的水湿排出去,让肾的‘水液通道’畅通。”

“为何要用炮附子,而不是生附子?”我问道,之前治脾痈用的是生附子,如今却用炮附子。

“因为病症不同。”先生解释,“脾痈是寒邪入脾,脾阳衰微,需要生附子的峻猛之力‘回阳救逆’;肾凝水疽是寒邪入肾,肾气虚弱,需要炮附子的温和之力‘温肾散寒’——炮附子经过炮制,毒性降低,药性温和,更适合长期服用,不会伤正气。”

他又让弟子取来几个核桃,敲开外壳,取出核桃仁:“核桃味甘性温,能补肾温肺、润肠通便,是‘药食同源’的补肾良药。用核桃仁与肾气丸同服,既能增强补肾之力,又能润肠通便,防止水湿凝滞导致的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