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无人机生产企业的绝大部分制造产能,已经悄然转移至位于金三角的“乐飞园区”。
国内只保留了一个精干的核心研发中心,专注于前沿技术的预研和原型机开发。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公司实体与金三角的工厂在财务和运营上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分离,表面上看起来更像是两个独立的公司。
国内公司主要向海外工厂进行技术授权和技术支持,收取相应的知识产权费用。
这种操作让许多业内同行和公司内部的一些老技术骨干感到困惑。
曾有数位合作多年的技术核心私下问过陈朔:“陈总,咱们的无人机技术在国内前景很好,供应链也完善,为什么非要把主要工厂搬到……搬到国外去?管理成本和风险都增加了不少。”
面对这些疑问,陈朔总是报以高深莫测的微笑,用一个听起来合情合理的官方解释应对:“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免税政策和低廉的运营成本,这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嘛。”
这个理由冠冕堂皇,既符合政策导向,也体现了商业成本的考量,提问的人虽然心里可能仍有嘀咕,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有陈朔自己清楚,将核心生产能力布局在金三角那片看似混乱实则充满弹性的土地上,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和复杂的战略意图。
……
在金三角的“乐飞园区”,崭新的厂房终于达到标准,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很快便进入了试生产阶段。
当第一架试用型号的无人机从生产线上组装完成,被小心翼翼地搬运到测试区时,引来了不少好奇的窥探。
当然,能进入这个核心区域围观的人有限,安保极其严格。
除了工厂的核心技术人员,只有余普和他带来的几名绝对心腹——比如夜叉、牛头、勾魂等人——被允许在场。
看着那架造型流畅、但尺寸并不算特别巨大的无人机,勾魂抱着胳膊,撇了撇嘴:“啧,我当是什么宝贝玩意儿,闹了半天,不就是个高级点的模型飞机吗?老板费这么大劲,又是建厂又是保密的,就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