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叶空让他读的一些关于外交的论文当中就有陈景垣的。
他当然知道陈景垣有多牛逼,他不仅是华交大的教授,还是外交系统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型官员。
“你要考华交大,陈景垣教授的文章必须读。”
叶空当时是这么说的,“他是目前国内最懂欧洲事务的学者之一。”
那时田庆阳只觉得陈景垣是个遥不可及的名字,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但是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够与这位外交学界的权威面对面坐着,而且还是在异国他乡的使馆里。
最重要的是,叶空来之前根本没有提前告诉他这次是来见陈景垣的啊!
“陈、陈教授?”
田庆阳的声音不自觉地发紧,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我读过您那篇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文章,有些地方不太明白,能请教您吗?”
陈景垣眼里闪过了一丝意外,温和地点头,“请讲。”
“您在文章中提到,协议谈判华国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比实质性的利益分歧更难解决。但具体到谈判实践中,该如何克服这种障碍呢?”
田庆阳说到这里突然顿住,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空泛。
没想到陈景垣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他放下茶杯,耐心解释道,“文化差异确实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往往最关键的因素。比如,华国习惯先确定原则再谈细节,而欧方倾向于从具体条款出发。我们在谈判中创造性地采用了‘平行推进’的方式,既尊重彼此的习惯,又确保谈判效率。”
田庆阳渐渐放松下来,“所以不是谁妥协,而是找到第三条路?”
“没错。”
陈景垣欣赏地看了叶空一眼,“叶老师,你这个学生很有悟性。”
叶空但笑不语,慢悠悠地品着茶。
田庆阳受到鼓励,继续发问,“那您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外交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语言能力是基础,专业知识是骨架。”
陈景垣沉思片刻,“但最重要的是共情能力——能够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立场上思考问题。真正的外交,始于理解,成于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