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代码织就的暖阳

晓雅耐心地一一解答,教他们怎么用手机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怎么查看食堂的菜单和动态。

那天中午,食堂的饭桌上,老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暖食”小程序。这个新鲜事物给这个老旧的小食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五、暖阳普照,爱心汇聚**

“暖食”小程序上线后,效果立竿见影。

张老师的记账效率大大提高,以前要花一个小时才能理清楚的账目,现在十几分钟就能搞定。她再也不用为记混菜价而烦恼,系统生成的月度报表清晰地展示了每一笔支出,让她对食堂的运营状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菜市场的摊主们也对这个小程序产生了兴趣。当张老师告诉他们,这个程序能帮她记住哪家的菜好、价格公道时,摊主们都乐了。有的摊主主动找到张老师,希望能把自己的摊位也加入到“食材溯源”里,还承诺会给食堂更优惠的价格。

更让张老师惊喜的是“爱心对接”功能带来的变化。

起初,捐款和报名志愿者的人并不多。晓雅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写了一篇关于“夕阳红爱心食堂”和张老师故事的文章,并附上了“暖食”小程序的二维码。她的同事、朋友看到后,深受感动,纷纷转发、捐款、报名志愿者。

“这才是技术应该有的温度!”

“为晓雅点赞!为张老师点赞!”

“已捐,略尽绵薄之力。”

一时间,“暖食”小程序在本地的社交圈里小火了一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隐藏在菜市场角落里的爱心食堂。

有人通过小程序捐款,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晓雅特意在小程序里设置了“透明账目”板块,定期公示捐款收入和支出明细,让每一笔善款都清清楚楚。

有人报名成为志愿者。有大学生利用周末来帮忙洗菜、做饭;有退休的医生护士来给老人们量血压、讲健康知识;有会理发的志愿者定期来给老人们免费理发。食堂变得越来越热闹,充满了欢声笑语。

甚至有附近的商家联系张老师,表示愿意长期为食堂提供优惠的食材。一家面包店每天都会送来当天卖剩下的新鲜面包和点心。

晓雅记得第一次有志愿者通过“暖食”小程序联系到张老师时,张老师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那位志愿者是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帮忙。孩子给老人们唱歌,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晓雅你看,”张老师拉着晓雅,指着食堂里忙碌的志愿者和一张张开心的笑脸,“都是你的功劳啊!你这个‘暖食’,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大温暖!”

晓雅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比她完成任何一个商业项目,拿到任何一笔奖金,都要让她感到幸福。她忽然明白了,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赋予它爱的内核,它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连接人心,传递温暖。

**六、代码之外的传承**

“暖食”小程序的成功,也给晓雅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她的故事被公司领导知道了,不仅没有批评她“不务正业”,反而在全公司范围内对她进行了表扬,并成立了一个“技术公益小组”,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类似的公益项目。晓雅成了小组的负责人,她把自己开发“暖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程序员,开始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和组织提供技术支持。

有一次,晓雅的公司要做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想把晓雅和“暖食”小程序作为案例。晓雅婉拒了,她觉得,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如果一定要宣传,就宣传‘夕阳红爱心食堂’,宣传张老师吧。”晓雅说。

张老师也成了菜市场里的“名人”。大家都知道这个慈祥的老太太用着一个高科技的“小玩意儿”来管理爱心食堂,纷纷对她竖起大拇指。有人主动提出要学习使用“暖食”小程序,想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其他社区。

张老师总是耐心地教他们,晓雅也会抽空提供技术支持。她对晓雅说:“孩子,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做多久。但这个‘暖食’,还有这份爱心,得传下去啊。”

晓雅明白张老师的意思。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食堂的“接班人”。她教会了一位经常来帮忙的退休阿姨使用“暖食”小程序的管理功能,又培训了几个年轻的志愿者负责线上的爱心对接和维护。

她还对“暖食”小程序进行了迭代升级,增加了“经验分享”板块,让其他社区的爱心食堂可以借鉴“夕阳红”的经验。她希望,“暖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能成为一个传递爱心和经验的平台。

日子一天天过去,“夕阳红爱心食堂”在“暖食”小程序的助力下,运转得越来越顺畅。张老师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