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笃定。过去的迷茫和焦虑仿佛被这丽江的山风彻底吹散了,心中充满了清澈的溪流和温暖的阳光。她知道,前方的路或许并不平坦,她要去面对未知,去克服困难,去真正走进那些她想要描绘的故事里。这需要勇气,需要耐心,也需要放下很多固有的东西。
但她不怕。因为她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内心的“罗盘”。
第二天一早,林晓雅退了房,背着她的画板和简单的行囊,离开了丽江古城。没有依依不舍,只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她没有选择打车去车站,而是像刚来那天一样,徒步走过清晨宁静的石板路。
古城还在沉睡,只有少数几家店铺开了门,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早起的纳西族老人背着竹篓,不紧不慢地走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炊烟和早餐的香气。林晓雅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着这份清晨的宁静与生机。她的目光不再像一个游客那样贪婪地捕捉新奇的景致,而是带着一种温柔的注视,仿佛在与这座古城告别,也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她在一家常去的早餐铺前停下,要了一碗米线。老板娘是个爽朗的纳西族大姐,笑着问她:“姑娘,今天要走啦?”
林晓雅点点头,笑着说:“是啊,大姐。谢谢您这几天的照顾。”
“不客气,路上小心啊!”大姐麻利地给她端上热气腾腾的米线,“以后有空再来玩!”
“会的。”林晓雅接过米线,心里暖暖的。这就是她想要捕捉的“连接”,简单、朴素,却充满了人情味。
坐上前往大理的班车,林晓雅没有像往常一样戴上耳机隔绝外界,而是放下车窗,任由风拂过脸颊。沿途的风景在眼前流动,从丽江的山地逐渐过渡到大理的坝子。她看着窗外的田野、村庄、劳作的人们,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温柔。她的画板安静地靠在腿边,但她知道,她的“创作”已经开始了,不是用画笔,而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心。
抵达大理时,已是下午。阳光正好,蓝天白云,苍山如黛,洱海碧波荡漾。与丽江的古朴神秘不同,大理有着一种开阔、明朗、风花雪月的浪漫。
林晓雅没有选择住在热闹的古城里,而是在洱海边找了一家安静的民宿。民宿是一栋白族风格的小楼,推开窗就能看到洱海和远处的苍山。老板娘是个温婉的白族阿姨,帮她安排好房间后,笑着说:“姑娘,我们这里晚上的星空很美,早上的日出也很漂亮。”
“谢谢阿姨,我很期待。”林晓雅微笑着回答。
安顿下来后,林晓雅没有急着去逛景点。她只是沿着洱海边慢慢散步。洱海比她想象的还要大,还要美。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苍山的影子。岸边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拍照,也有当地的居民在悠闲地钓鱼。远处的海面上,几艘白色的游船缓缓驶过,留下淡淡的水痕。
她找了一块礁石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和铅笔。但她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先闭上眼睛,感受着海风的吹拂,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着空气中咸湿的气息。她想起了丽江雪山下的那个傍晚,想起了自己找到方向时的激动。
现在,她试着把那份激动沉淀下来,转化为一种平静的专注。她睁开眼睛,目光落在不远处一对正在拍照的老夫妻身上。老爷爷耐心地给老奶奶整理围巾,调整姿势,嘴里说着什么,逗得老奶奶笑靥如花。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美好。
林晓雅拿起铅笔,开始在速写本上勾勒。她没有刻意追求细节的完美,只是快速地捕捉着那个瞬间的动态和氛围——老爷爷微微佝偻的背影,老奶奶脸上绽放的笑容,以及他们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温情。几笔勾勒下来,画面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林晓雅看着画,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才是她想要画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雅每天都在大理的街头巷尾、洱海边、苍山脚下流连。她不再执着于“画什么”,而是随心而动。看到有趣的场景,感受到触动她的情感,她就停下来,用铅笔或炭笔快速地记录。
她画清晨洱海边赶海的渔民,他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以及面对大海时的虔诚与敬畏;她画喜洲古镇里坐在自家门口编织扎染的白族老奶奶,她们专注的神情,灵巧的手指,以及扎染布上那蓝白相间的古朴图案;她画人民路街头弹唱的流浪歌手,他沙哑的嗓音,落寞的眼神,以及歌声中那对自由的向往;她画咖啡馆里低声交谈的情侣,他们眼中的爱意,紧握的双手,以及空气中弥漫的甜蜜气息……
她的速写本渐渐被填满,不再是空洞的线条和冰冷的物体,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每一幅小画旁边,她还会写下一些简短的文字,记录当时的感受,或者听到的故事片段。
她开始尝试与她画的对象交流。起初她还有些羞涩,但当她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对他们的欣赏时,人们往往会报以友善的回应。
小主,
那个喜洲古镇的扎染老奶奶,一开始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画。林晓雅画完后,把速写本递给老奶奶看。老奶奶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着,然后抬起头,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她说:“画得真好,像活的一样。”林晓雅笑着说:“奶奶,您编扎染的样子太美了,您的手真巧。”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开始跟她聊起扎染的历史,聊起她年轻时的故事。林晓雅静静地听着,心里充满了感动。她不仅记录下了老奶奶的形象,更感受到了那份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热爱。
那个在人民路弹唱的流浪歌手,林晓雅听了他很久的歌。在他休息的时候,她鼓起勇气上前,把画给他看。歌手叫阿哲,来自北方,已经在路上漂泊了五年。他看着画,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把我画得有点沧桑啊。”
“但很真实。”林晓雅说,“你的歌声里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