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星河入梦,麦浪涌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土交响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洒在秦枫脚下这片泛着油绿的麦田时,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仿佛昨夜坠入人间的星辰。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饱满的麦穗,泥土的芬芳混杂着麦苗的清香扑面而来。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因青壮年流失而渐显荒芜的土地;如今,风吹麦浪,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这片被当地人称为“星星麦田”的试验田,不仅长出了高产优质的良种小麦,更“长出”了无数奋斗者用科技、金融与温情编织的梦想——一个关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梦想。

### **第一章:破茧——科技的光芒,照亮乡土的裂缝**

秦枫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心疼的景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守着“望天收”的薄田,用着祖辈传下来的锄头和镰刀,在黄土里“刨食”。村支书老周带着他走遍全村,指着干裂的土地叹气:“秦书记,不是咱不想好好种地,是没技术、没资金,更没门路啊!年轻人宁愿在城里送外卖,也不愿回来受这份罪。”

那时的秦枫,刚从省农科院科技扶贫工作队派驻到这个叫“石窝村”的地方任第一书记。他带来的,除了满腔热情,还有一套“科技+金融”的乡村振兴方案。但现实的骨感,远比想象中更沉重。

“啥是物联网?传感器能当饭吃?”面对村民的质疑,秦枫没有急于辩解。他知道,乡土中国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成效干出来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村头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科技小屋”,把从农科院带来的土壤检测仪、病虫害识别仪搬到了村民眼前。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村民李建国。老李种了一辈子地,最愁的就是病虫害。往年,虫子一来,要么打重了药把麦子也毒死,要么药不对症眼睁睁看着减产。秦枫拿着病虫害识别仪,对着老李田里一片发黄的麦苗拍了张照,手机APP上立刻显示出结果:“麦蚜,建议使用低毒生物农药XXX,每亩用量XX克。”三天后,老李的麦田恢复了翠绿,他攥着秦枫的手,一个劲儿地说:“神了!真是神了!这玩意儿比老把式的眼睛还管用!”

“科技小屋”渐渐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地”。秦枫趁热打铁,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在村里办起了“田间课堂”。从良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到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专家们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像海绵吸水一样学。更让大家兴奋的是,秦枫协调来的两台植保无人机,一天能完成200亩地的农药喷洒,效率是人工的20倍,成本却降低了30%。

但科技的落地,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石窝村地处山区,网络信号时断时续,智能设备常常“掉线”。秦枫一次次跑县里、跑电信公司,磨破了嘴皮,终于争取到了“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名额。三个月后,光纤宽带拉到了家家户户,5G基站在村头拔地而起,“云上石窝”智慧农业平台正式上线——村民们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自家田里的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甚至能远程控制灌溉设备。

科技的光芒,不仅照亮了麦田,更照亮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回流。28岁的王磊,原本在城里开网约车,听说村里用上了无人机种地,专程回来学技术。如今,他成了村里的“无人机飞手”,不仅自家的10亩地种得井井有条,还帮着周边村子的农户播种打药,年收入比开网约车翻了一番。“以前觉得种地丢人,现在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门高科技,咱农民也能当‘新农人’!”王磊的话,道出了许多返乡青年的心声。

科技的种子一旦在乡土落地生根,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2022年,石窝村的小麦亩产突破了600公斤,创下了历史新高。当金黄的麦穗堆满粮仓时,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村头的“科技小屋”,在门前种下了一棵象征希望的银杏树。秦枫望着那棵迎风挺立的小树,心里明白:科技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更重塑了乡村的未来图景。

### **第二章:活血——金融的活水,滋养田野的希望**

“秦书记,粮食是增产了,可这钱咋才能落进咱农民的口袋里呢?”丰收的喜悦过后,老支书周大爷的问题,戳中了乡村振兴的另一个痛点——农产品“优价难出”,以及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秦枫深知,科技是“生产力”,金融是“血脉”。没有金融活水的滋养,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想起了出发前,省农信联社的领导对他说的话:“农村金融,不能搞‘大水漫灌’,要搞‘精准滴灌’。要让金融真正懂农业、懂农民、懂农村。”

石窝村的难题,也是中国广大乡村的普遍困境。传统的银行贷款,往往需要抵押担保,但农民最值钱的资产——土地经营权、农机具、甚至即将收获的粮食,在过去都难以成为抵押物。秦枫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一次次往县农商行跑,希望能找到突破口。

小主,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秦枫在整理村民的土地流转合同时发现,全村已经有80%的土地流转到了村集体成立的“星光农业合作社”名下。这意味着,合作社拥有了稳定的经营主体和可预期的收益。他立刻想到了一个词:“活体抵押”。

他带着合作社的财务报表和土地流转合同找到了县农商行行长张敏。“张行长,您看,我们合作社现在有1000亩标准化麦田,用的是省农科院的良种,全程智能管理,亩产和收益都有保障。能不能用这些‘未来的麦子’做抵押,给我们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