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秦枫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了彩虹工坊的实验数据:“生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C30标准,且具有自修复功能;雨水花园的年径流控制率达到80%;桥底森林的微气候调节使周边夏季温度降低3-5℃……”
那天的会议持续了四个小时。当秦枫走出规划局时,夕阳正透过高楼的缝隙洒在街道上,给他的影子镀上了一层金边。林工追了出来,递给他一份文件:“秦先生,城东的旧工业区改造项目,我们想邀请你担任生态顾问。”
旧工业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难题。那里聚集着几十家濒临倒闭的工厂,厂房破败,污染严重,是城市的“伤疤”。秦枫提出的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保留部分有历史价值的厂房结构,用再生建材进行改造;将厂区内的废弃铁路改造成生态廊道;利用工厂的旧设备改造成公共艺术装置;建立“城市生态实验室”,让市民可以近距离观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最大的挑战来自工厂的老工人。他们担心改造会让自己失去最后的“念想”,一位在工厂工作了三十年的老焊工王师傅,甚至拿着扳手阻止施工队进场。
秦枫没有强硬推进,而是邀请王师傅参观彩虹工坊。当王师傅看到秦枫用他曾经焊接过的废弃钢筋制作成的“生命之树”雕塑——钢筋扭曲的形态被巧妙地塑造成树枝的模样,上面攀爬着用旧电线和塑料瓶制作的“藤蔓”,缠绕着孩子们用再生纸做的“叶子”,叶子上写满了对未来的祝福——这位倔强的老工人,眼眶湿润了。
“这些‘垃圾’,真能变成艺术品?”王师傅抚摸着冰冷的钢筋,却仿佛感受到了温度。
“不是变,是回归。”秦枫说,“它们本就来自自然,我们只是帮它们找回本来的样子。就像这片工业区,它曾是城市的骄傲,现在,我们要让它以新的方式‘活着’。”
王师傅最终成了改造项目的志愿者。他带着老工友们,用自己的手艺将废弃的机床改造成公共座椅,将生锈的铁门切割成镂空的植物图案,将破损的管道改造成垂直花园的容器。他们的加入,为“生态实验室”注入了灵魂——那些冰冷的旧设备,成了讲述城市工业历史与生态未来的“活教材”。
枝叶的交响,需要不同音符的和谐共鸣。秦枫的笔记本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跨界合作的记录:与高校合作研发新型再生材料,与艺术家合作举办废弃物艺术展,与企业合作推行绿色供应链,与学校合作开展生态教育课程……“彩虹森林”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它成了一种跨越领域、连接思想的创新实践。
### 四、阳光的方向:教育启迪的未来之光
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启动后,秦枫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入学申请”。申请者是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李默,一个沉迷网络游戏、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的少年。他的母亲在新闻上看到秦枫的事迹后,恳求秦枫能让孩子到工坊“体验生活”。
初见李默时,他穿着印有骷髅头的T恤,低着头,手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秦枫没有给他安排任务,只是让他自由参观。工坊里,志愿者们正在用旧电路板制作电子盆栽,用废布料编织生态袋,用碎玻璃熔铸彩色地砖……这些与网络世界截然不同的“真实创造”,并没有引起李默的兴趣。
直到他走进“种子图书馆”。那是一个由旧书柜改造而成的空间,每个抽屉里都放着不同品种的种子,旁边附着手写的“种子护照”,记录着种子的来源、特性和种植故事。李默的目光,被一个标着“太空种子”的抽屉吸引——那是一颗来自废弃卫星模型里的“种子”,其实是秦枫用树脂制作的仿真品,但旁边附着的故事却很动人:“这颗种子曾在城市上空流浪,现在,它想在你的心里扎根。”
那天晚上,李默没有玩手机,而是在工坊的宿舍里,借着台灯的光,一笔一划地在“种子护照”上写下:“我的种子,叫‘未来’。”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秦枫:“秦老师,我想种一颗真正的种子。”
秦枫带他来到工坊的屋顶菜园,递给他一颗向日葵种子。“知道向日葵为什么总是朝向太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