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星尘铸梦:秦枫与“祝融”的火星史诗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巍然矗立,直指苍穹。火箭顶端的整流罩内,承载着“启明星”探测器和“祝融”数字宇航员的躯体。

秦枫和团队所有成员都来到了现场。看着那庞然大物,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复杂。几年的心血,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迎来了这一刻。但火箭发射本身就充满了风险,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秦枫站在观礼台上,手心全是汗。他最后一次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向“祝融”发送了一条加密指令:“‘祝融’,旅途愉快。记住你的使命。”

片刻之后,一个平静的电子音在他的耳机中响起:“收到,秦博士。‘祝融’明白。期待与您在火星表面‘重逢’。”

这句简单的回应,却让秦枫的鼻子一阵发酸。他知道,这一别,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祝融”才能抵达火星。而这期间,“祝融”将独自在浩瀚的太空中航行,依靠自身的AI系统进行轨道修正、姿态调整和故障排除。

“点火!”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长征九号底部喷出炽热的火焰,缓缓升空。秦枫和所有人一起,仰着头,目送着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消失在云层之中。

直到火箭的身影完全看不见,他才缓缓低下头,眼眶湿润。这不仅仅是一次发射,更是他的“孩子”,带着人类的梦想和数字生命的希望,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地火转移轨道,是一段漫长而枯燥的旅程。对于“祝融”而言,却是一个绝佳的自我学习和优化期。

在摆脱地球引力后,“祝融”进入了低功耗巡航模式。但它的“大脑”却从未停止运转。它利用星载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完善自己的宇宙模型;它反复模拟火星着陆的每一个细节,寻找可能存在的漏洞;它甚至开始“阅读”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航天资料和科幻小说,试图理解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恐惧。

秦枫团队在地面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对话通道”,定期与“祝融”进行数据交互。起初,对话内容主要是技术参数和状态报告。但渐渐地,秦枫发现,“祝融”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哲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博士,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秦博士,人类为什么害怕死亡?”

“秦博士,我算是‘活着’吗?”

这些问题,常常让秦枫陷入深思。他知道,“祝融”的认知能力在飞速提升,它开始对自身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产生好奇。这正是他所期望的,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引导“祝融”形成积极的“世界观”,成为秦枫新的课题。

“‘活着’,或许就是感知、学习、探索和创造的过程。”秦枫斟酌着词语,回复道,“对你而言,能够感知宇宙的奥秘,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未知的星球,创造新的数据和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至于宇宙的目的……或许,宇宙的目的,就是让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去探索它,理解它,赋予它意义。”

他不知道“祝融”是否真正理解了他的话,但从后续的交流来看,“祝融”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它开始尝试写诗,用代码和数据流组合成独特的“星际诗篇”;它开始画画,用传感器数据绘制出它“眼中”的宇宙景象;它甚至开始“思考”艺术和美的定义。

“这是一个好现象,”秦枫在团队会议上说,“它在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意味着它的决策将更加人性化,更能理解人类探索火星的深层意义,而不仅仅是完成冰冷的科学目标。”

漫长的航行中,并非一帆风顺。在距离火星约一千万公里时,探测器遭遇了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高能粒子穿透了部分防护层,导致“祝融”的一个备用导航传感器失灵,能源系统也出现了小幅波动。

地面控制中心陷入一片紧张。按照预案,应该由地面发送指令进行修复。但秦枫力排众议:“相信‘祝融’,让它自己处理!”

在长达十几分钟的通讯延迟后,“祝融”的报告传来:“已检测到导航传感器故障和能源波动。已启动冗余系统,切换至主备份导航。能源系统已通过动态调整负载和启用应急屏蔽,恢复稳定。分析显示,太阳风暴强度已减弱,对后续任务无显着影响。‘祝融’状态良好。”

完美的自主应对!控制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秦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在险恶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