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她觉得那是秦枫的“技术洁癖”和“过度谨慎”。但现在,她开始明白,那背后是对“智云”产品的负责,是对数十万企业客户沉甸甸信任的敬畏。这种敬畏,不是胆小怕事,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和更长远的眼光。
“我明白了,秦枫。”林晓雅的语气变得郑重,“是我想得太简单了。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她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完全的信任和支持。
看到林晓雅的转变,秦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第一步,等小李那边的两个反馈:运营商和云服务商的排查结果,以及用户回访的具体情况。第二步,技术团队不能等,要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研讨。我们要假设,最坏的情况是,这个网络链路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比如涉及到硬件故障、路由调整等复杂因素),那么,我们能从平台层面做哪些优化,来规避或者减轻这个问题对用户的影响?”
**四、多维度的“应对”**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秦枫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他首先召集了技术部核心成员:CTO老王、负责“文件协作”模块的技术组长、网络架构师、运维负责人。林晓雅也主动留了下来,旁听会议,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关乎客户关系和市场口碑。
秦枫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先让大家看了小李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
“目前的初步判断,问题可能出在特定运营商骨干节点在特定时段对特定大小数据包的处理上。”秦枫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情况,“但在运营商给出明确答复前,我们不能把宝押在别人身上。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如果链路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我们怎么办?’”
技术团队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CTO老王率先发言:“既然是特定大小(100-200MB)的文件分片容易失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动态调整分片大小?比如,在检测到来自这些特定区域和运营商的请求时,自动将分片调小一些?”
网络架构师摇头:“分片大小调整涉及到前后端的协调,而且小分片会增加请求次数和服务器开销,需要评估。另外,怎么‘检测’特定区域和运营商?IP库不是100%准确,而且用户网络环境可能是动态变化的。”
运维负责人提议:“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智能路由?当检测到某个骨干节点有问题时,自动将流量切换到其他备用链路?”
“这个思路可行,但实施起来有难度。”秦枫指出,“我们的节点分布和链路冗余是有,但要做到针对‘特定用户、特定时段、特定文件大小’的精细化路由切换,技术复杂度很高,而且可能引入新的不确定性。”
负责“文件协作”模块的技术组长沉思片刻:“或许,我们可以从上传策略本身入手。比如,对于上传失败的请求,我们目前是让用户手动重试。我们可以优化自动重试机制,增加重试次数,调整重试间隔,并且在后台进行,对用户透明。另外,加强上传前的网络状况检测,给用户更明确的提示。”
小主,
秦枫点点头:“自动重试和网络检测是个好方向。但要注意,不能无限制重试,避免给本就可能有问题的链路增加更多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要设计一个智能的退避算法。”
讨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各种方案被提出、讨论、否定或完善。林晓雅虽然不完全懂技术细节,但她能感受到团队那种严谨务实、群策群力的氛围。秦枫没有打断任何人,只是在关键节点提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他不是在“命令”,而是在“引导”和“启发”。
就在这时,小李的电话打了进来,带来了两方面的初步反馈。
第一,ISP和云服务商那边回复,他们已经开始对秦枫团队指出的那个骨干节点进行专项监控和排查,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网络拓扑和多部门协调,初步结果可能需要24-48小时才能出来。他们也提到,近期该区域似乎有一些网络升级改造的计划,不排除是施工导致的间歇性不稳定。
第二,用户回访有了初步结果。被回访的100个用户中,有大约30%的用户表示“确实遇到过一两次上传慢或失败,但多试几次就好了,没太在意”;有5%的用户表示“当时有点着急,因为文件比较重要,但后来换了时间上传成功了”;还有1位用户是某小型广告公司的行政,她提到“昨天凌晨给客户传一个150MB的设计稿,反复传了五次才成功,差点耽误事,正想今天反馈呢”。
这个回访结果,印证了秦枫的担忧。用户不是“没有感知”,只是很多人选择了“默默忍受”或“自行解决”,但不满的种子已经埋下。那位广告公司行政的反馈,更是直接说明了问题的潜在影响。
“情况清楚了。”秦枫放下电话,眼神变得更加坚定,“运营商排查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等。技术方案,就按刚才讨论的几个方向并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