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边角料,有时候比官方文件更管用。”
蔡大使站在他身后,看着那张关系图上标注的“女王私人秘书与财政大臣是牛津同窗”,点了点头,“上次关于关税谈判的风向突变,后来才知道,是财政大臣在女王面前吹了风。”
顾从卿把刚收到的纸条夹进卷宗,那是流浪儿们从议会酒吧侍者那里听来的,说某位主张“强硬续租”的议员,私下在香江有巨额地产投资。
“这种私人利益,往往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他指尖敲着纸条,“就像解连环锁,总得找到最薄弱的那一环。”
为了这些“隐秘信息”,顾从卿的社交圈变得越来越杂。
有时是在画廊的开幕酒会上,听艺术赞助人闲聊“某位阁员最近在拍卖市场上收了不少中国字画,据说想讨好东方客户”。
有时是在赛马场的看台上,借着赌马的由头,从勋爵口中套出“皇室对香江问题的态度是‘不公开表态,但希望体面收场’”。
最惊险的一次,是他佯装醉酒,在私人俱乐部的雪茄房里,听到国防大臣打电话抱怨“驻军香江的军费申请被议会驳回,军方内部意见很大”。
他不动声色地记下对方的语气、提到的地名,回去后连夜整理成“英方驻军成本过高,军方或不支持长期驻守”的分析报告。
这些信息像散落的珠子,被他一根一根串起来。
有次国内传来指示,询问“英方首相是否有足够权威推动谈判”,顾从卿立刻附上了收集到的细节:“首相近期支持率下滑,其党内竞争对手正抓住‘殖民地政策失误’大做文章,他急需一项‘外交成果’稳固地位。”
深夜回家,顾从卿总习惯把公文包锁进柜子才敢松口气。
刘春晓知道他在忙大事,从不多问,只在他伏案时默默递上夜宵。
这天见他对着一张宴会名单出神,她随口问:“又是要去应酬?”
“嗯。”
为了混进这场私人宴会,他特意恶补了皇室成员的喜好,甚至记住了某位公爵夫人养的柯基犬的名字。
刘春晓给她端来一碗银耳羹:“小心点,别喝太多酒。”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一条隐秘的信息都可能成为关键的棋子。
没准一个随口说出来的八卦,都能成为一个转机。
上流的社交场合是获取信息的最佳场所。
……
蔡大使办公室的百叶窗拉得极严,日光被切得细碎,落在办公桌上那只黑色皮质公文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