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为难的顾从卿

大年初五的晚上,村中间那块平日里晒粮食的空地上,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篝火。

火苗“噼啪”地跳跃着,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

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有人抱起怀里的三弦琴弹上一段,立刻就有人接茬唱起了山歌。

那歌声带着山野的质朴与嘹亮,一句句应答着,像是山涧的泉水在流淌,引得大家阵阵喝彩。

唱到兴头上,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小伙拉起手,随着芦笙欢快的调子跳起了芦笙舞。

他们脚步轻快,裙摆飞扬,笑容明媚得像篝火一样。

顾从卿正看得入神,陈石头——那个平日里总爱拉着他说庄稼事的壮实汉子,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就往人群里拽:“从卿哥,来,一起跳!

这舞啊,得凑在一起才热闹!”

顾从卿笑着推让了两下,终究还是被拉了进去。

他跟着大家的节奏学着迈步,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也乐在其中,额头上很快就渗了层薄汗,心里的畅快却像是要溢出来似的。

后来,村里还组织着全村人一起去镇上赶热闹。

镇上更是人山人海,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最让顾从卿新奇的是舞狮表演,只见那金红色的狮子随着锣鼓点腾跃、扑闪,时而威风凛凛地摇头摆尾,时而调皮地眨着眼睛,还会凑到围观的人群前拜年,引得孩子们尖叫着躲闪又忍不住凑上前去。

这是他头一回在现场看舞狮,那股子热闹劲儿,比书本里描写的还要鲜活百倍,他站在人群里,跟着大家一起拍手叫好,掌心都拍得有些发麻。

这些新鲜事儿,顾从卿都一桩桩、一件件记在心里。

晚上回到知青点的土坯房,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他把这些见闻细细地写在信纸上:写篝火边山歌的婉转,写芦笙舞里村民的热情,写陈石头拉他跳舞时手心的温度,更写舞狮表演时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和自己心头的雀跃。

他打算着,等过了十五,年节的气氛稍缓些,就把这封信寄回家去,让家里人也跟着他,感受感受这民主村不一样的新年滋味。

土豆的信寄出去第十天,顾从卿才在村口等到了邮递员。

民主村离镇上不算远,也就七八里地的样子,邮递员踩着那辆叮当作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每天都会准时来送信,从不耽误。

只是这邮差只负责送信件,包裹是不给送的,真要是有包裹寄来,他会在送信时顺带喊一声“顾知青,有你的包裹,去镇上取吧”,然后顾从卿就得抽个空,自己步行或是借辆自行车去镇上的邮电所拿。

这天顾从卿刚从田里帮老乡送完肥料回来,就见邮递员挥着个信封朝他喊:“顾知青,你的信!”

他快步迎上去接过,见那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带着孩童特有的稚嫩,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不用看落款就猜到了——准是弟弟土豆寄来的。

回到知青点自己那间狭小的土坯房,顾从卿把信往桌上一放,先倒了杯热水喝,才挨着床沿坐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了信封。

抽出里面那张带着折痕的信纸,他逐字逐句地读着,看着看着,嘴角忍不住抽了抽,最后实在憋不住,低低地笑出了声,可笑着笑着,心里又泛起一阵酸涩。

这小子,心思倒是挺执着,信里翻来覆去就一个念头:想办法来乡下找他,要跟他在一块儿。

顾从卿摇摇头,真是异想天开啊。

且不说村里会不会接收这么个半大的孩子,政策上压根就没这说法,单说这乡下的日子,哪是城里娇养的孩子能受得住的?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挣工分,吃的是粗粮野菜,他怎么忍心让土豆这么个孩子跟着他遭这份罪?

他把信纸重新叠好,放回信封里,指尖轻轻摩挲着那粗糙的纸边,心里盘算着该怎么回信。

既不能直接泼冷水伤了孩子的心,又得把其中的难处说清楚,还得想个法子让他安安心心待在城里,别再琢磨这不着边际的念头。